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
唐代長安城皇宮內三清殿旁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樓,名為凌煙閣。貞觀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為了紀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煙閣來陳列由閻立本所畫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并時常前往懷舊。那么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是指哪些人呢?
李世民是一位杰出的皇帝,很善于處理君臣關系,恩威并施,雙管齊下,把一個個能人異士治理得服服貼貼,卻又使名將功臣多半得以善終。凌煙閣二十四元勛像就是例子。當時李世民年邁體衰,開始懷念往事,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斗歲月。
太宗一朝,君臣共同努力,結果出現貞觀盛世,正如太宗所言,「于茲十有馀年,斯蓋股肱罄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于此。」。要做到這一點,太宗「為人君者,驅駕英材,推心待士」的用人政策是不可缺少,而太宗為了表彰這些功臣,就命閻立本繪畫《二十四功臣圖》於凌煙閣。
圖畫功臣於凌煙閣并非始於唐代。庾信〈周國柱大紇干弘神道碑〉中有「天子畫凌煙之閣,言念歸臣」的句子,可知北周政權也這麼干過。崇重功臣、能臣的精神,廷續了一個多世紀之久。而唐朝的凌煙閣建在長安城內(太極宮)三清殿的旁邊。閣中又隔為三層:最內一層所畫均功高宰輔的大臣;中間一層所畫,均為功高王侯的大臣;最外一層所畫則為其他功臣。這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均面北而立,以示為臣之禮。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3)貞觀十八年(644年),太宗曾在朝上指陳大臣的長短:「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唐儉言辭辯捷,善和解人;事朕三十年,遂無言及於獻替。楊師道性行純和,自無愆違;而情實怯懦,媛急不可得力。岑文本性質敦厚,文章華贍;而恃論恒據經遠,自當不負於物。劉洎性最堅貞,有利益;然其意尚然諾,私於朋友。馬周見事敏速,性甚貞正,論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多能稱意,譬如飛鳥依人,人自憐之。」關於武將,他說:「於今名將惟李世績、李道宗、薜萬徹三人而已,世績、道宗不能大勝,亦不能大敗,萬徹非大勝則大敗。」這年李靖己七十四歲,在家養老,故評價中也就不包括他了。
唐太宗為懷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位功臣的畫像,即為《二十四功臣圖》,比例為真人大小,面北而立,以示尊皇。閣中為三層,內層為功勛最高的宰輔之臣;中層為功高王侯之臣;外層為其余功臣。唐太宗多前往懷舊,以追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的戰斗歲月。
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蕭瑀、段志玄、劉弘基、屈突通、殷開山、柴紹、長孫順德、張亮、侯君集、張公謹、程知節、虞世南、劉政會、唐儉、李績和秦叔寶。
延伸閱讀:
由陜西歷史博物館研究員、畫家蔡昌林重新創作的唐凌煙閣功臣圖再現大唐芙蓉園紫云樓回廊,作者以神來之筆展示了大唐元勛赫赫功績和盛唐恢宏氣度。這是目前國內最權威的唯一的凌煙閣功臣圖石刻壁畫。
復原的大唐開國二十四功臣圖以鏡面花崗巖刻石而成,并附有專家權威審校的人物小傳,所有文字用褚遂良體集字而成。人物形象依據唐代壁畫資料和中國傳統人物造像,傳承前人同類作品的神采,融注作者對唐代壁畫人物的研究考證成果,為世人了解大唐開國歷史提供了生動、準確的形象和文字。
凌煙閣功臣圖系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為褒彰長孫無忌、魏徵、尉遲敬德等開國元勛,親自作贊,詔令褚遂良題閣,由畫家閻立本繪制完成。因而成為集初唐文采、書法和繪畫最高成就的三絕之作。為歷代史學家所稱道。同時,這種褒崇勛德的傳統,由此繼往開來,延續至今。由于凌煙閣毀于戰亂,二十四功臣圖僅見于史學家和詩人的描寫之中,而無圖像可稽考。現存僅有宋人游師雄刻石殘片四幅,無法辯識 ,清代雖有蘇州劉源重刻版畫,但與唐風相去甚遠。
以從事于文物題材畫創作見長的蔡昌林先生,充分發揮其博物館學者的資源優勢,在兩年多時間里,參閱了大量的文獻史料和文物圖像,走訪和考察了與之相關的古跡遺存,并運用互聯網,從國際范圍遍訪名家,考證史實,正本清源,精心創作,使之成為唐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和西安旅游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