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將李道宗簡介
李道宗(602年—653年),字承范,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朝宗室、名將。西魏、北周八柱國之一李虎的曾孫,北周梁州刺史李璋之孫,追封東平王李韶之子。下面是唐朝名將李道宗簡介。
早年經歷
李道宗為唐高祖 李淵的堂侄。唐武德元年(618年)五月二十日, 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李道宗的父親 李韶,被追封東平王,贈戶部尚書。李道宗則封為略陽郡公。武德二年(619年)十一月,李世民率軍自 龍門關(今 山西 河津西北)乘堅冰過 黃河,屯兵柏壁,與 劉武周主力 宋金剛軍對峙,并同固守 絳州(治 正平,今山西 新絳)的 唐軍形成犄角之勢,進逼宋金剛軍。李道宗時年十七歲,隨 秦王 李世民前去抵抗。
李世民登 玉壁城觀察軍情,回頭問李道宗:“賊人恃眾想邀我決戰,你認為該怎么辦?”李道宗答道:“劉武周乘勝,其兵鋒勢不可擋,正好應當用計加以摧敗。況且烏合之眾不能持久,如能堅守壁壘以挫折其銳氣,待其糧盡力屈,可以不戰而擒獲其眾。”李世民說:“你的意見與我相合。”后來劉武周軍果因糧盡連夜退走,唐軍追至介州,一戰而勝。唐軍奪回 河東要地,對鞏固 關中,爾后爭奪 中原具有重要意義,李道宗功不可沒。
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至 武德四年(621年)五月,秦王李世民又率軍于 洛陽、 虎牢(今 河南 滎陽 汜水鎮西)地區,先后擊破鄭帝 王世充、夏王 竇建德軍二大勢力。李道宗在此次作戰中又屢建戰功。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舊部 劉黑闥依靠 突厥率部起兵反唐。武德五年(622年)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李道宗再次隨李世民出征。雙方相持60余日,劉黑闥暗中率軍襲擊李世績軍,李道宗隨李世民率襲擊劉黑闥軍側后以救援李勣,結果被劉黑闥包圍,此時 尉遲敬德率勇士沖入包圍,李道宗與李世民趁勢脫險。
守邊名將
武德五年(622年)十一月,唐封 宗室李道宗等十八人為郡王,李道宗為靈州(治回樂,今寧夏吳忠市境內) 總管。 朔方割據勢力 梁師都據 夏州(治巖綠,今陜西 靖邊東北 白城子),遣其弟 梁洛仁帶幾萬突厥兵包圍靈州。李道宗據城固守,并尋隙出擊,大敗突厥軍。唐高祖聞訊后,稱道不已,并對 左仆射 裴寂、 中書令 蕭瑀說:”如今道宗鎮守邊陲,以寡制眾。從前魏朝任城王曹彰有退敵之功,道宗勇敢,與之相似。“遂封李道宗為任城王。
當時突厥與 梁師都相勾結,派郁射設進駐 五原(今陜西 定邊)故地,李道宗率軍將郁射設趕出五原,振耀威武,并向北開拓疆土千余里。此戰,李道宗采取據城固守,待敵懈怠的策略,一舉擊敗突厥,并為大唐開疆拓土。武德八年(625年)七、八月,突厥分路南下攻擾唐邊境。八月廿三日(9月29日),李道宗率軍擊敗來犯靈州的突厥軍。貞觀元年(627年),李道宗征拜鴻臚卿,歷左領軍、 大理卿。唐太宗將經略突厥,又拜李道宗為靈州 都督。
貞觀三年(629年)十一月,突厥軍進擾 河西走廊。唐太宗以此為借口,詔命任城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率所部反擊突厥。同時以并州都督 李勣為通漢道行軍總管, 兵部尚書李靖為 定襄道行軍總管,華州 刺史 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檢校 幽州都督衛孝杰為恒安道行軍總管,靈州大都督 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共率兵十余萬,皆受 李靖節度,分六路共同反擊突厥。十一月二十八日,李道宗在 靈州擊敗突厥兵。
貞觀四年(630年)二月,李靖率所部大破 頡利可汗部,頡利可汗逃往靈州西北的沙缽羅部,欲投奔 吐谷渾。三月,李道宗領軍進逼,讓蘇尼失交出頡利。俘頡利可汗送回 長安,蘇尼失舉兵投降,至此 漠南之地遂空,北部邊境數十年無大戰事。李道宗因功賜實封六百戶,召拜 刑部 尚書。貞觀五年(631年)四月,靈州(治今 寧夏吳忠市境內)斛薛部反叛,李道宗率部追擊,將其擊破。
西滅吐谷渾
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伏允可汗依其臣天柱王之謀,進襲唐廓(治 化隆,今 青?;∥髂?、 蘭州,使唐通往 西域的咽喉河西走廊受到威脅。六月,唐遣 左驍衛大 段志玄率軍反擊,追至 青海湖后班師。十一月吐谷渾再次寇擾 涼州(治姑臧,今 甘肅 武威)。唐太宗大為震怒,下決心大舉 征伐吐谷渾。十二月初三,起用已致仕的右仆射李靖為 西海道行軍大總管,以李道宗和 兵部尚書、積石道行軍總管 侯君集為副將,同時出征的還有涼州都督、且末道行軍總管 李大亮、 岷州都督、 赤水道行軍總管 李道彥、利州刺史 鹽澤道行軍總管 高甑生和歸唐的 東突厥及 契苾何力等軍。吐谷渾聞唐軍將至,退走嶂山(今甘肅舊寧夏府),已距唐軍幾千里。諸將商議準備回軍,李道宗則堅持追擊,得到李靖的同意,李道宗遂率偏師急行軍十日,在 庫山(今青海湖東南)追上吐谷渾部。吐谷渾部憑險殊死作戰,李道宗派千余騎逾山襲其后,吐谷渾腹背受敵,大敗而逃。伏允可汗燒盡野草,輕兵入磧。李靖分兵 兩路追擊,自李大亮、 薛萬徹等部由北路切斷其通往 祁連山的退路,并迂回至 伏俟城;李道宗和 侯君集等部由南路追截南逃的吐谷渾軍。在無人的苦寒之地行軍二千余里,在 烏海(今青海 苦海)追上伏允可汗,大破其眾,俘其名王驍將。
貞觀十一年(637年),李道宗遷 禮部尚書,改封江夏 郡王,同時被封的還有 河間郡王 李孝恭。不久便因貪贓入獄。唐太宗因此事對侍臣們說:“朕擁有四海之富,士馬如林,如使車轍之跡周遍天下,游觀而不止息,采取絕域之奇玩,海外之珍饈,難道不能得到嗎?只因勞累民眾而自我作樂,因而不為。人心不知滿足,應當以義加以節制。如今道宗已封王爵,稟賜甚多而貪求不止,豈不令人鄙棄!”于是罷免李道宗的官職,削其封邑,以郡王身份歸家。貞觀十三年(639年),李道宗又被起用,為茂州都督,還未上任,又轉為 晉州刺史。
貞觀十四年(640年),再拜為禮部尚書。多彌可汗再次發兵進犯夏州。十二月二十五日,唐太宗詔令李道宗征發朔、并、汾、箕、嵐、代、忻、蔚、云9州兵馬鎮守 朔州(治善陽,今 山西朔縣);右衛 大、 代州都督薛萬徹、左驍衛大阿史那社爾,征發勝、夏、銀、綏、丹、延、鄜、坊、石、隰十州兵馬鎮守勝州(治榆林,今內蒙古準格爾旗東北黃河南岸十二連城);勝州都督宋君明、左武侯薛孤吳,征發靈、原、寧、鹽、慶5州兵馬鎮守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又命執失思力征發靈、勝二州的突厥兵,與李道宗等人相互呼應。 薛延陀軍入塞,見 唐軍已有防備,未敢貿然進攻。
侯君集擊破高昌返回后,心中頗為怨恨不滿。道宗曾從容上奏說:“君集智小而言大,必為禍首。”唐太宗問為什么說他必會謀反,李道宗回答說:“見其忌嫉而矜其功勛,恥其位在房玄齡與李靖之下,官為尚書,而常懷郁郁不平之氣。”唐太宗說:“君集確實有功,也有才干,我怎會吝惜爵位呢?只是還未輪到他。你不應該隨意猜測,讓人猜疑自危。”不久君集謀反事發,唐太宗笑著說:“正如你所推測的那樣。”
東擊高句麗
貞觀十八年(644年)二月, 唐太宗出兵征討 高句麗,先派營州都督張儉率輕騎渡過遼河偵察形勢,張儉畏敵,不敢深入其境。道宗奏請率百騎前往,唐太宗表示同意,與他商討返回的日期,他說:“臣請用二十天奔走于路,留駐十天觀覽山川形勢,然后還見天子。”隨即喂飽戰馬備好行裝,沿南山深入賊地,觀察險易地勢,測度扎營布陣便利之處。將要返回時,恰遇高麗軍隊絕斷歸路,道宗另走小路,按期謁見唐太宗。唐太宗說:“孟賁、夏育之勇何以過此!”賜予黃金五十斤,絹帛一千匹。
李勣采用疑兵之計,秘密北上直趨甬道,于四月初一從通定鎮(今 遼寧 新民西北 遼河西岸)渡過遼水(即 遼河),到達 玄菟。高麗大駭,各城皆閉門自守。初五,李道宗率數千人馬到達新城(今遼寧 沈陽東北),派 折沖都尉曹三良率十余騎兵逼近城門,守軍不敢出戰。十五日,李道宗與李勣合兵攻打蓋牟城(今遼寧 撫順),至二十六日攻取該城,俘虜二萬余人,獲糧食十余萬石。
唐軍進至 遼東城(今遼寧 遼陽)下,初八, 高句麗步騎兵四萬余人救援,李道宗率四千騎兵迎擊。軍中士兵都認為眾寡懸殊,不如挖深濠溝加高壁壘堅守,等候大軍到來時在戰。李道宗說:“不可。賊人赴急遠來,其兵必定疲憊,我軍定能一鼓而摧。從前耿..不把賊寇留待君父掃除,我等既為前軍,就應當掃清道路以迎大駕,還等待什么呢?”李勣也認為有道理,遂與高麗軍展開激戰,行軍總管張君乂接戰不利,敗退。李道宗收集散兵,登高觀察敵陣,見高麗軍陣形混亂,遂率領幾十名驍勇騎兵沖擊敵陣,左進右出,右進左出。李勣又領兵助陣,大敗高麗軍,斬首千余級。初十,唐太宗御駕渡過遼水,駐扎在馬首山(即今遼寧遼陽西南 首山),對李道宗大為贊賞,賜奴婢四十人。
唐軍進至 安市城時,唐軍久攻不下。李道宗率部在 安市城東南筑 土山,逼近城墻。士卒輪番作戰,每日達六七次,唐軍用沖車和發射石塊,撞開城墻垛,城中隨即立木柵欄以堵塞缺口。李道宗腳部受傷,太宗親自為他針灸,并賜給他御膳。。 唐軍晝夜不停地加筑土山,共用60余日,土山頂離城只有幾丈,可以向下俯瞰城內。此時李道宗讓 果毅都尉傅伏愛領兵駐守在山頂以防備高麗兵突襲。不巧的是土山坍毀,壓向城墻,城墻也崩塌,正趕上傅伏愛擅離職守,使數百名高麗兵從城墻缺口處出來迎戰,乘混亂之機搶占了土山,挖溝塹守護。唐太宗大怒,將傅伏愛斬首示眾(一說李道宗失于部署,歸罪于傅伏愛),命諸將攻城,但 唐軍連攻三天未能奪回。李道宗光著腳到唐太宗的麾旗下請罪,唐太宗說:“你的罪按律應當處死,但朕認為漢武帝殺掉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視。況且你有破蓋牟、 遼東的功勞,所以特赦你。”
北破薛延陀
貞觀二十年(646年),李道宗被任命為瀚海道安撫大使,與其他幾路 唐軍一起討伐薛延陀。薛延陀的 多彌可汗見勢不妙,逃到阿 史德時健部落,卻被回紇兵圍攻,多彌可汗被殺。部眾擁立咄摩支為 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書請和,要求駐留在 郁督軍山(今 蒙古國境內 杭愛山東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勣和崔敦禮前往安撫。李勣發現伊特勿失可汗并非真心歸附,而是暗中圖謀不軌,就和李道宗一起,在郁督軍山北痛擊薛延陀,斬首五千余級,俘虜薛延陀男女三萬余人。李道宗渡過沙漠,追擊薛延陀,與數萬余眾激戰,斬首千余級,追出了兩百里,滅薛延陀之戰取得了完勝,咄摩支被帶回京城獻俘。
人物評價
李道宗晚年頗為好學,敬慕賢士,從不以勢 凌人,在唐初 宗室之中,只有他和河間郡王 李孝恭最受時人的稱贊。有一件事情足以證明他的心胸,貞觀六年的某一天,李世民大擺酒宴, 尉遲敬德也在邀請之列。 尉遲敬德發現有人的席位排在自己之上,大為不悅。任城王李道宗出面勸解, 尉遲敬德一拳打在他的臉上,差點把李道宗的一只眼睛打瞎,但是李道宗并未與尉遲敬德計較。李世民非常生氣,事后嚴厲警告 尉遲敬德,“我以前一直認為 劉邦對功臣做得太絕,自己當上皇帝后,希望君臣能夠和睦相處。但是看到你如此無法無天,才知道當年劉邦殺 韓信,實在是迫不得已。這次我可以原諒你,你以后一定要自我約束,不要日后追悔不及”。
李道宗作為大唐的皇親國戚,猶如漢朝的 衛青和 霍去病,征戰四方,功勛顯赫,深受敬仰,唐初的輝煌戰果,與軍中存在一個關隴貴族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正是這一堅強核心的表率作用,李道宗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一員,沖鋒在前,奮不顧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