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建筑有什么特點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建筑技術和藝術也有巨大發展。唐代建筑的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開朗。建筑發展到了一個成熟的時期,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建筑體系。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唐代建筑有什么特點?
唐代建筑特點:規模宏大,規劃嚴整
唐都城長安原是隋代規劃興建的,面積83平方公里,是今西安市區(明西安城)的8倍。使之成為當時世界最宏大繁榮的城市。長安城的規劃是中國古代都城中最為嚴整的。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寬廣,也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
唐代建筑特點:建筑群處理愈趨成熟
隋唐時,不僅加強了城市總體規劃。宮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強了突出主體建筑的空間組合,強調了縱軸方向的陪襯手法。這種手法正是明清宮殿、陵墓布局的淵源所在。唐代帝陵多利用自然地形,因山為墳,因此比秦漢時的人造巨冢更有氣勢;陵墓的神道極長,石雕剛健雄偉,數量也較前加多,墓內壁畫尤為生動。
唐代建筑特點:木建筑解決了大面積,大體量的技術問題,并已定型化
到了隋唐,大體量的建筑已不再象漢代那樣依賴夯土高臺外包小空間木建筑的辦法來解決。各構件,特別是斗拱的構件形式及用料都已規格化,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進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對建筑設計也有促進作用。
唐代建筑特點: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
掌握設計與施工的技術人員“都料”,專業技術熟練,專門從事公私房設計與現場指揮,并以此為生。一般房屋都在墻上畫圖后按圖施工。房屋建成后還要在梁上記下他的名字(見柳宗元的《梓人傳》)。“都料”的名稱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唐代建筑特點:磚石建筑有進一步發展
主要是佛塔采用磚石者增多。中國保留下來的唐塔均為磚石塔。唐時磚石塔有樓閣式、密檐式與單層塔三種。
唐代建筑特點:建筑藝術加工的真實和成熟
唐代建筑風格特點是氣魄宏偉,嚴整又開朗。現存木建筑物質反映了唐代建筑藝術加工和結構的統一,斗拱的結構、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都令人感到構件本身受力狀態與形象之間內在的聯系,達到了力與美的統一。而色調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遠,門窗樸實無華,給人莊重,大方的印象,這是在宋、元、明、清建筑上不易找到的特色。
延伸閱讀
唐朝單棟建筑在長方形平面中,以滿堂柱網雙槽平面和內外槽平面最多,或有龜頭屋,挾屋等的平面變化。唐朝殿堂各間面闊有兩種,一為明間大而左右各間小;一為各間相等。唐代的建筑組群主次分明,高低錯落,大型廊院組合復雜,正殿左右或翼以回廊,形成院落,轉角處和庭院兩側又有樓閣和次要殿堂,并有橫向擴展的建筑組群方式,在中央主要庭院左右,再建縱向庭院各一至二組,而在個組之間之夾道來解決交通和防火問題。
唐代的的瓦有灰瓦、黑瓦和琉璃瓦三種。灰瓦較為疏松,用于一般建筑。黑瓦質地緊密,經過打磨,表面光滑,多使用于宮殿和寺廟上。長安大明宮出土的琉璃瓦以綠色居多,藍色次之,并有綠琉璃磚。唐朝重要建筑的屋頂,常用疊瓦脊和鴟尾,其鴟尾的形制比之宋、元、明、清各代遠為簡潔秀拔。唐瓦當則多用蓮瓣圖案。還有用木做瓦,外涂油漆,和“鏤銅為瓦”的。此外,唐代建筑的屋頂坡度較緩,屋頂曲線恰倒好處,歇山頂的房屋收山很深,并配有精美的懸魚;較重要的建筑都用線條鮮明的筒瓦,在屋脊上還常用不同顏色的瓦件“剪邊”,更加突出了屋頂的輪廓。以上這些,再加上雄健的斗拱,深遠的出檐,素雅的外墻粉飾和帶“側腳”、“生起”的立柱,便形成了大唐建筑高貴富麗的形象。
唐代的斗拱已臻成熟極盛,有一斗、一斗三升、雙抄單拱、人字形補間鋪作、雙抄雙下昂和四抄偷心等等……。其風格奔放,但又不失典雅,再加上唐式建筑斗拱與柱比例甚大,更使它的結構之美顯現的淋漓盡致。 唐代的門窗多用版門和直欞窗,門扇分上中下,上部高裝直欞便于采光,且門窗框四周加線腳。唐代欄桿多用勾片欄板或用臥欞欄桿,其下并護以雁翅版,可石制望柱和螭首已見于大明宮含元殿遺址中,可知當時重要建筑的臺基上使用石制欄桿。唐代臺基,臨水建筑使用木結構的柱、枋斗拱外,一般建筑用磚石二料構成,再在臺基外側設散水一周。臺基的地栿、腳柱、間柱階沿石等都飾以雕刻或彩繪,踏步面和垂帶石亦是,但也有用花磚的。唐代柱礎多用蓮花柱礎,比較矮平。城樓基座有斗拱,用梯形梁架做城門道或用叉手做城門道。
在垂足而坐的習慣普遍后,長桌、長凳、腰圍凳、扶手椅及靠背椅應運而生。唐代家具的式樣趨樸素,實用大方,線條柔和,裝飾嵌鈾及制作技術均有進步,室內布置亦多樣化,富于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