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與高力士的歷史
唐明皇與高力士,名分上是主奴關系,實有難兄難弟之誼。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唐明皇與高力士的歷史,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唐明皇的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高力士的簡介: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祖籍潘州(今高州),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由于曾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故深得玄宗寵信,終于累官至驃騎大、進開府儀同三司。高力士一生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高力士
唐明皇與高力士的歷史:
明皇與高力士年齡幾乎相同,前者生卒年為685~762年,后者為684~762年。出生差一年,卒于同年。生前,他們同享榮華富貴,患難與共。唐明皇由藩王入主大內,人主自雄;高力士由小內豎而權勢炙手可熱,得自明皇的恩賜,受封為驃騎大、齊國公、內侍監。高力士忠于職守,經常住于殿中帷幄之內,不回宅第。各地奏疏,他先開覽,小事立即處斷,大事才奏報明皇。明皇絕對信任他,說高力士當班,我可以放心地休息。皇上寵幸如此,各種人都設法巴結他,希圖同他搞好關系。太子親密地叫他“二哥”,諸王公主尊他為父輩,稱他“阿翁”,駙馬等皇親稱呼他為“爺”。就連明皇也不叫他的姓名,而徑以他的官職“”相稱。明皇信任高力士,高力士知恩圖報,真正是君臣際合,始終如一。
這對君臣親密而患難與共的關系,事實甚多,茲列舉數端,以見一斑。
高力士暗投明皇,助平韋氏。高力士是嶺南潘州(今廣東茂名)人,曾祖父馮盎是唐太宗朝的越國公,武則天時高力士被嶺南討擊使閹割送入宮中,成為宦官高延福的養子,從了“高”姓。高力士聰明伶俐,為人謹慎細密,武則天用他傳達詔令。韋后害死唐中宗秉政,時為臨淄王的唐明皇謀圖推翻韋氏政權,與唐高宗女太平公主聯合發動兵變,誅殺韋氏集團成員,尊奉乃父為睿宗皇帝,其為皇太子。在這次政變中,明皇收容三教九流人物,如道士馮道力、處士劉承祖,善于心計的高力士認為明皇將來必然發達,傾心投靠,助討韋后。有了這份厚重的晉見禮,被明皇視為心腹,令他“日侍左右”(《舊唐書·高力士傳》)。
高力士參與清除太平公主勢力的斗爭。睿宗系懦弱之君,朝政被太平公主和太子明皇控制,而這雙方勢不兩立,明皇先發制人,率領少數親兵消滅公主集團。發難時,高力士參加戰斗,擁戴明皇登基,因而被封為銀青光祿大夫,知內侍省事,成為太監總管。
高力士諫議明皇勿予宰相李林甫權柄。明皇在位年久,倦于政務,以李林甫能理事,一概委任,李林甫因而“久典樞衡,天下威權,并歸于己”(《舊唐書·李林甫傳》)。高力士怕影響到皇權,形成尾大不掉之勢,遂建言明皇對李林甫不宜信用太專,說“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權既振,孰敢議者!”(《舊唐書·高力士傳》)明皇聽了很不高興,高力士馬上叩頭謝罪,說自己發了瘋,講錯了話。明皇知道他是好意,設酒席招待他,使他安心。宮中的人因此歡呼萬歲,歌頌明皇體諒力士的忠誠。
高力士贊助明皇冊立肅宗為太子。開元二十五年(737),明皇廢黜第二子、太子李瑛,武惠妃謀求立其子、第十八子壽王李瑁,得到李林甫的支持,明皇想立年長的兒子,但拿不定主意,焦灼中不思飲食。高力士適時地為他解憂,說冊立長者,誰也不敢爭競。明皇于是下決心,冊立第三子、忠王李亨(后來的唐肅宗)為太子。高力士的話,有了一言九鼎的味道,也難怪太子稱他為兄了。
高力士兩度迎還楊貴妃。明皇對楊貴妃真是“集三千寵愛于一身”,須臾不可離,可是愛深難免嫌隙生,天寶五年(746)七月的一天,明皇將楊貴妃譴責出宮,然而不過半天,思念不已,拒絕茶飯,情緒暴躁,動輒笞撻宮人。高力士深知是為楊貴妃出宮引起的,奏請將貴妃迎回,明皇等不得了,當天夜間把她招回宮里,貴妃承認過失,明皇乃高興異常。天寶九年(750),楊貴妃再次獲譴出宮,是高力士奉命把她招回來。
高力士諫言壓抑安祿山而明皇不從。明皇寵幸安祿山,命他專一鎮守北方,但是安祿山陰謀反叛,高力士有所覺察,不敢直說,不過仍然提醒明皇:“北兵悍且強,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禍成不可禁!”(《新唐書·高力士傳》)不幸他言中了,安祿山果然造反,害得明皇逃亡蜀中。
高力士從明皇幸蜀,耽天下之憂。明皇出逃,原來一個與高力士地位相當的大太監袁思藝投降了安祿山,而高力士保駕西行,路途兵士躁動,明皇不得已派高力士傳旨,賜楊貴妃自盡于馬嵬坡,但是軍士仍鼓噪不愿相從,迫得明皇只好說“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隨,便于卿等作別”(《舊唐書·玄宗紀》)。太子在靈武即位,尊奉明皇為太上皇,明皇興奮地忘掉逃難的憂愁,高力士則勸他謹慎地對待形勢,不能過于樂觀。他說,東西兩京失守,民人流亡,天下痛心,陛下怎能說沒有憂患!這種話請陛下不要講出口,臣也不敢聽啊!
高力士最終保護太上皇的努力。唐肅宗恢復兩京,迎接作為太上皇的明皇回長安。開始禮節周到,父子情深,但新朝太監李輔國當政,高力士大約沒有把這個昔日的下屬看在眼里,不去聯絡感情。李輔國與肅宗張皇后挑撥明皇、肅宗父子關系,致使肅宗將明皇從興慶宮遷往西內加以控制,在移徙的路上,李輔國指使軍士擋道,將有不利于明皇的舉動,高力士見狀,挺身而出,大聲地說: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要干什么!又說太上皇問將士們好。這樣把李輔國和士兵鎮住,使明皇安全到達西內。
高力士的流放和明皇、高力士之死。高力士被李輔國視為迫害明皇的障礙,將之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陽)。他于此作《感巫州薺菜》五言絕句:“兩京做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都不改。”表示世事雖有變化,而他對明皇的忠心不二。寶應元年(762)明皇在極度抑郁中亡故,肅宗尋即駕崩,代宗繼立,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長安,途中獲知明皇業已歸天,非常痛苦,以不能攀扶明皇梓宮,吐血而亡。代宗尊明皇遺命,將其陪葬明皇泰陵,而且是泰陵唯一的陪葬者。墓在陜西蒲城縣,今已被發掘。如果真有在天之靈,高力士真是追隨其主子唐明皇于冥冥之中了。
在高力士與唐明皇的關系中,貫穿著忠與信的倫理道德。高力士對主子是絕對的忠誠,一心一意地保衛明皇的江山,保護明皇的人身安全,并希望明皇家庭生活幸福。他利用明皇給他的權力貪婪地追逐財富,結交官僚,縱容下屬太監作惡。但是他不結黨,不搞自己小圈子,在政治上原則性很強,就是圍著明皇轉,為明皇帝位的獲得、鞏固而不懈奮斗;明皇正是欣賞他的這種忠心,對他堅信不疑,并且原諒他的貪求之罪。
作為刑余之人的太監,本來就被人賤視,何況東漢、唐朝、明代太監弄權,敗壞政局,歷來為百官和史家所指斥,至今依然如此。高力士作為唐朝內監,先就被置于受批判的地位:文藝作品中的高力士為詩仙李白脫靴的故事,成為大快人心的事;嶺南向楊貴妃供應鮮荔枝,又是高力士引導的,也是他的一大罪狀。不過如果我們對宦官不采取一概斥責的態度,而是具體分析的話,從高力士與唐明皇關系來看,高力士忠謹有余,擅權敗政并不嚴重,對他的評價應當客觀一些,無須過分苛求。據媒體報道,高力士的家鄉茂名市擬給他樹立塑像,蒲城擬在其墓地建立展覽館,則是給他正面的評價了。筆者倒側重在高力士與明皇主奴關系的協調方面,他們的歷史,可以說是君主專制制度下君臣關系的典范,從這個角度作一番研討,或許能深入認識古代中國的政體及與其相適應的忠君觀念,特別是忠君意識為什么那么強烈,為什么那么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