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龍袍一件多少錢
古代皇帝龍袍一件到底多少錢?背后難道還有什么驚人秘密?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皇帝龍袍一件多少錢,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皇帝龍袍一件多少錢:
一提到龍袍,很多人會立刻聯想到各種影視和戲劇中皇上的穿著。殊不知,龍袍其實有著繁復的種類和式樣,皇帝在不同的場合穿都會有著不同的講究。
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其中禮服包括朝袍(登基、大婚、萬壽圣節、元旦、冬至、祭天、祭地等重大活動時穿)、端罩(一種外褂)和袞服(既可與朝袍套穿,也可與龍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袞服、龍袍;常服則是介于禮服和便服之間的一種服裝;外出或打獵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人們平時常說的“龍袍”,其實只是皇帝吉服中的一個門類而已。
而且,作為皇帝吉服之一的龍袍,除了龍唱“主角”之外,還充滿著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連平時人們不大喜歡的蝙蝠也在其中,每個圖案都有著豐富的含義。以清乾隆明黃緞繡五彩云蝠金龍十二章吉服袍為例,該龍袍通身繡九條金龍,四條正龍繡在龍袍最顯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兩肩,四條行龍在前后衣襟下擺部位,這樣前后望去都是五條龍,寓意著九五至尊,第九條金龍是繡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開才能看到。
此外,龍袍在龍紋之間還繡以五彩云紋、蝙蝠紋、十二章紋等吉祥圖案。
據清宮資料,制作一件朝袍須要依禮部定式,或是皇帝命題由內務府畫師繪制重彩工筆小樣,交總管太監呈皇帝御覽,或經內務府大臣直接審閱后連同批準件送發江寧、蘇州、杭州三處織造司分織。
江寧織造負責的御用彩織錦緞,蘇州織造的綾、綢、錦緞、紗、羅、緙絲、刺繡及杭州織造處織造的御用袍服、絲綾、杭綢等,制作過程相當復雜,一件就需耗時兩年。
另據史料記載,織造一件鵝黃緞細繡五彩云水全洋金龍袍,需用繡匠608工,繡洋金工285工,畫匠26工,每件制作成本是1000兩白銀,相當于現在的14.189385萬元。
皇帝一天之中多次更換服飾,有時一天內更換二至三次。清宮內設有尚衣監,存放皇帝的袍褂和服飾,又有專門的衣服庫,管理皇帝平日常用的服和冠,還有一大群隨時侍候皇帝更換衣服的太監們。
這些十幾萬元的衣服,也因此如我們現今一些人昂貴的晚禮服一樣,一生可能只穿一次,可謂天天上演“皇帝的新衣”。
龍袍簡介:
龍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实蹖S玫呐邸S址Q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 。龍數一般為9條 :前后身各3條,左右肩各1條,襟里藏1條,于是正背各顯5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繡"水腳"( 下擺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龍袍是古代皇帝參加慶典活動時穿著的禮服。據《蘇州府志》卷147記載,在明代萬歷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孫隆到蘇州充當稅監,督造龍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發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緙絲制成的龍袍。因龍袍上繡紋以龍為主,故此得名。
龍袍的空地一般為褚黃色,龍袍上并繡有9條龍,間以五色云彩。領前后正龍各1條,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處行龍各1條,袖端正龍各1條。龍袍并不是專供皇帝穿著,郡王及以上都可以穿,只是不能用黃色,其他官員是不能穿著的,只有得到皇帝親賜才能穿著,但在穿著必須"挑去一爪",以示區別。在明朝,經改制后的龍袍,稱為蟒袍,成為明朝職官常服。
龍袍的色彩選用頗有研究,并十分嚴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單純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時又作為一個種族或部落的標志,在遠古舊石器時代的山頂洞人穿用采用赤鐵礦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紅色、到了漢朝推繹周崇尚紅、秦崇尚黑,漢滅秦后則崇尚黃,漢文帝劉恒穿的龍袍第一次采用黃色。其后長期以黃色為最高貴,它象征中央,因此,這種風氣一直延用下來,直到封建社會結束。龍袍上的字紋樣的顏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藍組成,"蝙蝠"有朱紅、棗紅、絳色、香色、青銅色等數種顏色。"如意頭"有明藍、月白、藏青和水紅、桃紅、棗紅、雪灰兩種顏色組成。
龍袍的做工有刺繡、緙絲之分,其中緙絲工藝相對復雜,工藝上稱為"連經斷緯"。這種緙絲工藝在中國流傳已久,宋代時多用于其他裝飾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飾,后因緙絲工藝消耗工時過長,所以多用于龍袍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