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為什么會失敗
在三國歷史上,諸葛亮北伐為什么會失敗?諸葛亮北伐失敗是因為戰(zhàn)略誤判?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諸葛亮北伐為什么會失敗,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諸葛亮北伐為什么會失?。?/h2>
荊州失守及后來劉備為奪回荊州而發(fā)動的蜀吳之間的戰(zhàn)爭,以劉備一方的失敗而告終。劉備在長期軍閥混戰(zhàn)中所建立的軍事實力遭到致命的打擊,許多將領如關羽、糜芳、傅士仁、黃忠、黃權、潘浚,馮習、張南、吳班等或死或降,士卒物資等的損失更為嚴重,史稱蜀軍“舟船器械,一時略盡。尸骸漂流,塞江而下”。有人認為荊州之失在用人不當,不過假設劉備用人得當,能在兵力分散的情況下保持荊州嗎?退一步說,即使能保持荊州,能避免與東吳之間的戰(zhàn)爭嗎?而一旦蜀吳之間為荊州而爆發(fā)戰(zhàn)爭,孰勝孰敗,對劉備一方來說,損失都是無法避免的。如果蜀方不能大勝,這場戰(zhàn)爭的長期化也是可以預見得到的。正如趙云所說:“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三國志趙云傳》注引《趙云別傳》)。希望在保有荊州的同時,聯(lián)合孫權分途出擊,等于讓孫權替劉備打天下,這個如意算盤打得太響了。
彝陵戰(zhàn)役之后,諸葛亮在一段時間內采取與吳聯(lián)盟,穩(wěn)定后方及內部的策略,使蜀漢得到喘息的機會。經濟上有恢復及發(fā)展,南征平定孟獲等后,后方也獲得安定。但此后的北伐,是蜀漢戰(zhàn)略上的又一大失誤,并因此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敗亡。“北伐中原”,爭奪天下,是蜀漢的一貫戰(zhàn)略。這一戰(zhàn)略本身無所謂錯,但是諸葛亮對敵我雙方的實力以及軍事上實現(xiàn)這一戰(zhàn)略的可能性缺乏正確的估計,又沒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己方的策略,從而陷入軍事上的機會主義和冒險主義之中,導致失敗。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陳壽論諸葛亮所謂“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的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蜀將魏延曾有分兵出子午道的計劃,諸葛亮以此計劃“懸危”,而未予采納。有人據此認為這是諸葛亮缺乏“應變將”的表現(xiàn)。不過,現(xiàn)代史論者大都同意諸葛亮的處置。因為,子午道道路險峻,對大軍作戰(zhàn),行動、后勤運輸,均十分不便。如遭遇對方據險反擊,后果嚴重。即使魏延能出子午道占領長安,在魏軍反攻之下,以五千兵力能堅持多久呢?而一旦戰(zhàn)事不利,諸葛亮的主力(出斜谷)無法予以任何幫助,魏延軍將面臨全軍覆滅的危險。蜀漢軍力有限,諸葛亮不肯拿蜀軍有限的實力作毫無把握的冒險,這是正確的。事實上,單以用兵指揮、計謀等來說,諸葛亮是很高明的,太和二年出散關攻陳倉不果,退兵時用計斬魏將王雙;太和四年故技重施,退兵時伏兵射殺魏“良將”張頜;司馬懿與蜀軍交手,也被打得大敗,蜀軍“獲甲首三千”。但之所以局部雖獲得若干勝利,全局仍毫無起色,原因即出在諸葛亮不顧時機,堅持北伐,這一短視行為上。
當時魏國無論在國土、人口、經濟等各個方面都遠在蜀國之上。所謂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以小國勝大國,都是有條件的,比如對方發(fā)生大規(guī)模內亂,或經濟蕭條陷入困境,或對方在對外戰(zhàn)爭中遭受大的失敗等等。而當時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曹操作為一個優(yōu)秀的軍事戰(zhàn)略家,早已看出魏蜀吳之間戰(zhàn)爭的長期性,轉而采取加強鞏固內部經濟,軍事上取戰(zhàn)略防御的方針(《三國志劉放傳》注引《孫資別傳》,后面我還會提及此點)。而諸葛亮對此顯然缺乏正確的認識,始終拘泥于“北伐中原”,勢必陷入軍事冒險之中。從軍事角度看,蜀占據漢中南鄭,而魏占隴西、長安兩大要點,雙方隔秦嶺山脈對峙。無論從哪一方來看,都是攻難守易。當時川陜通道一共四條:嘉陵道、褒斜道、駱谷道、子午道。其中駱谷、子午兩道不適合大軍行動,無論魏國南征或蜀漢北伐,一般都取道嘉陵或褒斜。褒斜直接聯(lián)系漢中,交通近捷,但坡度過于險峻。嘉陵道有嘉陵水運之便,谷道較為平坦,沿途州縣較多,考慮到軍糧轉運,行軍、宿營等等問題,嘉陵道是最主要的通道。自漢高祖出漢中定三秦,到東漢初劉嘉和延嶺戰(zhàn),馮異和李育等戰(zhàn),到漢末曹操自長安攻漢中張魯,一律取道嘉陵。三國時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歷次戰(zhàn)斗也都在嘉陵道。諸葛亮北伐,三次出嘉陵道,只有一次出斜谷。姜維伐魏,一次出駱谷。魏伐蜀前后三次,出子午、駱谷、褒斜各兩次。南北朝大小戰(zhàn)爭十多次,幾乎全部沿嘉陵江線。隋唐時德宗避亂南鄭,出駱谷道,但無川陜間戰(zhàn)爭。五代戰(zhàn)爭路線也大都在嘉陵道,出褒斜和子午只分別一次,且并非主力。金、元侵略四川也大抵皆沿嘉陵道,褒斜道只一次。明清川陜交通一般都沿褒斜道,但戰(zhàn)事一起,嘉陵道就又出現(xiàn),如李自成數次自四川取嘉陵道,出陽平關,往關中或甘肅。清初進軍四川,也走嘉陵道。綜上所述,川陜間戰(zhàn)爭路線就是這么幾條,而主要的線路又集中于嘉陵道。這對于防守一方來說,是很有利的,因為非常容易判斷對方的主要進攻方向。事實也是如此。比如,劉備陣斬夏侯淵,奪取漢中后,曹操親自率大軍進攻漢中,劉備“斂眾據險”,不與曹操交鋒,魏軍不得不撤退;諸葛亮數次進攻魏國,司馬懿“斂軍依險”,諸葛亮也無可奈何;諸葛亮死后,曹爽率大軍出駱谷道伐蜀,蜀軍屯漢中興勢山待敵,魏軍不能勝,反而在退兵時被伏兵邀擊,遭受損失。
因此,蜀漢一方的戰(zhàn)略進攻,雖然聲勢咄咄,但究其實際,除了勞民傷財之外,毫無用處。即使再有若干局部勝利,也無補于事。單軍糧運輸一項,即難以解決。諸葛亮雖然采用“木牛流馬”以及選擇若干地點建立糧倉等方法,都無法解決“千里饋糧,士有饑色”的問題。最后在渭水屯田,擺出打持久戰(zhàn)的架勢,也是窮余之策,無效果可言(因為大軍遠征,用糧主要仍得靠后方運輸,“南泥灣”只能解決一小部分)。反觀魏國,赤壁之戰(zhàn)后采取了正確的戰(zhàn)略方針,以逸待勞,反復挫敗了蜀漢的攻勢。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魏散騎常侍孫資就提出:“武皇帝(曹操)圣于用兵,察蜀賊棲于山巖,視吳虜竄于江湖,皆擾而避之。不責將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zhàn),知難而退也。.... .夫守戰(zhàn)之力,役三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險要,......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疲敝”(《三國志劉放傳》注引《孫資傳》)。后來司馬懿、曹真西御諸葛亮,主要即依據這一戰(zhàn)略方針。
有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雖然沒有達到目的,但牽制了魏軍長期在長安、隴西一帶作防御戰(zhàn),尤其是取武都、陰平后,戰(zhàn)爭始終在魏國境內,使蜀漢內部得到了安定。其實,蜀漢連年用兵,將諸葛亮在經濟上取得的一些成就消耗殆盡。諸葛亮死后,蔣琬等當政,都采取持重的防御戰(zhàn)略。魏國的幾次進攻,也都被擊退。到姜維掌握軍權后,又再次實行了諸葛亮的北伐戰(zhàn)略,幾乎年年出兵。結果造成經濟蕭條、人民厭戰(zhàn)的局面,從而最終崩潰。當時全蜀 “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可是“帶甲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三國志后主傳》),平均九個人負擔一個士兵,七戶人負擔一名官員。東吳派往蜀漢的使者稱:“經其野,民皆菜色” 《三國志薛綜傳》)。這樣的政權,自然無法維持下去。退源禍始,不能不說諸葛亮的北伐戰(zhàn)略實在是大錯而特錯了。
諸葛亮為什么要不斷北伐:
諸葛亮的后半生幾乎和“北伐”緊密相連,就連生命的終結也是在北伐的路途上。人們對此的普遍認識是因為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誓要“匡復中原,恢復漢室,還于舊都”,但實際情況并非這么簡單。
首先,蜀漢已經沒有能力恢復中原了。按照諸葛亮先前的對策,要恢復漢室必須具備幾個件。第一,劉備集團必須占據荊州、益州和漢中等地。第二是要整頓好內政,穩(wěn)固自己的地盤,同時結交好孫權。第三則是“待天下有變”,然后出擊,則漢室可興。但諸葛亮接手時,蜀漢是什么情況呢?
孫權已經偷襲了荊州,蜀漢手中只剩下了益州和漢中兩地,戰(zhàn)略空間大大縮小。而在這不久前的猇亭之戰(zhàn),蜀漢精銳之師盡喪,元氣大傷,再也無力收回荊州,戰(zhàn)略空間被迫局限在益州、漢中兩地,雖然諸葛亮后來又和孫吳言歸于好,但此時的形勢已經完全不符合當初諸葛亮給劉備制定的戰(zhàn)略,北伐的條件是不成熟的。
其次,蜀漢內憂嚴重。由于劉備集團原本不屬于傳統(tǒng)的益州集團,而是通過武力強行奪取了劉璋的權力,所以劉備集團在益州的根基不是很穩(wěn)定。再加上,猇亭一戰(zhàn),蜀漢精銳土崩瓦解,益州人心不穩(wěn),這對蜀漢而言是致命的弱勢。
最后,天下大勢已定。此時的魏、蜀、吳三方誰也無法立刻吞滅誰,休養(yǎng)生息成了當時的主流,如果強行發(fā)動大規(guī)模戰(zhàn)爭,無疑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
這么多理由都在提醒著諸葛亮,“匡復中原,恢復漢室,還于舊都”的理想是很難實現(xiàn)了,但他依然畢其一生進行北伐,理由也不僅僅是他對劉備的忠誠,而是被上述現(xiàn)實所逼。正是因為蜀漢有這么多的困局,諸葛亮才更需要通過北 伐來穩(wěn)固政權。
首先,蜀漢內憂嚴重,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 人心不穩(wěn)。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樹立一個敵人, 然后一起去攻打它。諸葛亮將魏國定位為篡漢的國 賊,這就為北伐奠定了正義的基礎,同時也能達到 轉移國內矛盾、凝聚人心的目的。
其次,蜀漢實力最為弱小,休養(yǎng)生息對它而 言并不是長久之計。因為魏、吳也在休養(yǎng)生息,長 久下去,蜀漢和魏、昊,特別是和魏國的差距會更 大,因為當時的經濟重心在中原,到時候,蜀漢就 更不可能是魏國的對手了。所以,與其坐等魏國強 大,不如現(xiàn)在就主動討伐它,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
實踐證明,諸葛亮不斷北伐也確實給蜀漢帶來 了好處,那就是可以搶奪人口和土地。據記載,在 第一次北伐失敗之時,諸葛亮遷移了所占領的魏國 領土上所有人口到漢中。這意思很明白,土地我雖 然占不到了,人口卻不給你留下。而且在第三次北 伐時,蜀漢就已經占據了魏國的武都、陰平兩郡。 這一切無疑壯大了蜀漢的力量。
但這些戰(zhàn)果對整個北伐來說收效甚微,其中最 大的一個原因是,諸葛亮用兵穩(wěn)扎穩(wěn)打,不肯出奇 兵。魏延曾向諸葛亮進言,自己分兵從子午谷襲擊 長安,然后一舉拿下關中,結果被諸葛亮拒絕。其 實,諸葛亮并非不知這是一個好辦法,他不肯冒這 個風險,是因為他賠不起手中僅有的資源,這也可 以看出諸葛亮自己也明白北伐勝利無望。
諸葛亮選擇打出“恢復漢室”的旗號,不斷地 進行北伐,目的就是為了延續(xù)蜀漢的生命。然而, 諸葛亮逝世之后,北伐的號角也漸漸消逝,蜀漢和 魏國還是難逃此消彼長的實力變遷,蜀漢最終滅亡 在魏國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