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娶卞氏
曹操為何會把青樓女子卞氏立為正妻?曹操為什么娶卞氏?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曹操為什么娶卞氏,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曹操為什么娶卞氏:
曹氏家族家大業大,曹魏家中的女人更是數不勝數,個個都是很有“身份”的人。要說曹魏第一女人是誰?曹操的王后,即后來的皇太后卞氏首當其沖。這樣一個有身份的女人真的是出身娼門嗎?
卞氏(160~229),據《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中記載,卞氏是瑯邪開陽人,家境較為貧寒,卞家世代從事非常卑賤的職業——以聲色謀生的歌者舞伎。據此,我們可以得知曹操之妻卞氏出身娼門。
據史料記載,卞氏生于漢延熹三年(160年,還有一說是生于159年)十二月。相傳,卞氏出生時,產室內充滿了黃光,卞氏的父親卞遠覺得非常奇怪,便請了一個叫王旦的算命先生為卞氏占卜一卦,占卜的結果是“此吉祥也,此女將來必將能夠飛黃騰達”。算命先生的話并沒有就此改變卞氏從事歌舞伎的命運,卞氏一家還是以賣藝為生,四處飄零。若干年后,卞氏一家來到了譙地(今安徽亳州)。
就在此地,算命先生的話還真靈驗了,卞氏果真是一個有吉兆的女子。她竟然被曹操看上,而且日后成為了曹魏國母,同樣給她的娘家帶來了莫大的榮耀。
光和二年(179年),20歲的卞氏因才色過人被曹操在老家譙地納為妾。這個婚姻,象征著卞氏從良的開始。此后,曹操一直將卞氏帶在左右,卞氏成為了曹操的第一隨軍夫人。
卞氏出身寒門,身份卑微,卻有著處變不驚、臨危不懼的剛毅性格。189年卞氏隨曹操來到都城洛陽。同年九月,董卓亂京,專擅朝政,欲推舉曹操為驍騎校尉。曹操知董卓乃亂臣賊子,非但沒有從命,反而還連夜秘密和一個仆從微服東出,想要起兵討伐董卓。此時,曹操左右之人見曹操已經出走,都非常害怕被董卓加害,所以紛紛欲散伙回家,卞氏則鎮靜地勸說眾人:“曹君吉兇未可知,(汝等)今日還家,明日(曹操)若在,何面目復相見也?正使禍至,共死何苦!”眾人聽后都自感慚愧,便聽從了卞氏的安排,一切偽裝正常,這也為曹操逃離京城爭取了有利時間,待曹操逃脫之后,卞氏方安排眾人神不知鬼不覺地離開了洛陽,回到譙地。
曹操與原配夫人丁氏離異后,立卞氏為繼室。中平四年(187年),卞氏產下了第一個兒子曹丕,即后來的魏文帝。此后,又為曹操生有曹彰(任城王)、曹植(陳思王)、曹熊(蕭懷王)三個兒子。
卞氏雖然出身貧寒不雅,但是不失賢妻和國母的良好品德與風范。據相關史料記載,卞氏對被廢的丁氏十分敬重。丁氏被曹操廢除后,卞氏“不念舊惡”,經常在私下里相敘,對丁氏尊重有加。曹操不在的時候,逢年過節卞氏都會派人給丁氏送東西,她們的關系“有如昔日”一般。這也讓丁氏十分感激,稱“廢放之人,夫人何能常爾邪!”有如此一位賢妻,使得曹操很是安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卞氏被曹操正式立為王后。丁氏死后,卞氏還曾請求曹操將其好好安葬,丁氏后被禮葬于許昌城南。
也許是出身寒門,卞氏一直生性儉約,從不崇尚華麗,也從不穿絲綢錦緞,更不會佩戴珍寶珠玉等物。據裴松之注引的《魏略》記載,有一次曹操得到幾副十分名貴的耳墜,很高興地拿給卞氏,讓她先挑選一副。曹操以為卞氏肯定會挑選一副最漂亮、最名貴的耳墜,哪知卞氏最后挑中的卻是中等的那副。曹操不解,卞氏解釋道,如果挑選那副最好的,顯得太貪婪;如果挑選那副最差的,又顯得太虛偽,所以最后就挑選了中等的那一副。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曹丕世襲了魏王的爵位后,尊卞氏為王太后。同年十月,曹丕稱帝,尊卞氏為皇太后。
魏太和三年(229年)五月,卞氏病死,享年70歲。卞氏死后的情況,陳壽在《三國志》中僅有六字作為后事交代:“七月,合葬高陵。”短短的六個字道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信息,即卞氏與曹操是同穴或同塋的。那么,卞氏到底是如何與曹操合葬的?是打開墓道同穴合葬,還是在旁邊另造墓穴的呢?至今還仍是一個謎團。
曹操簡介: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并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尤工章草,唐朝張懷瓘在《書斷》中評其為“妙品”。曹操在中國的影視劇形象中多以"奸雄“出現,但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帝王,毛澤東曾說“我的心與曹操是相通的”。2013年11月,復旦大學通過研究發現曹操既非一些史學家認為的夏侯氏后人,也非漢代丞相曹參的后代。
曹操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精于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龜雖壽》等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他在政治上的功績亦是不凡的。曹操統一北方的積極作用。前已敘及,東漢王朝后期,由于政治黑暗,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無法生活,終于爆發了轟轟烈烈的黃巾大起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農民起義不可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繼之而來的是東漢王朝的解體和軍閥混戰。在混戰中,不僅董卓、李傕等涼州軍閥到處屠殺人民、搶劫財物,就是打著勤王旗號的東方將領也“縱兵鈔掠”。因而普遍出現了“民人相食,州里蕭條”的荒涼景象。但相對的說,各軍閥之間,畢竟還是有所差別的。拿曹操來說,他雖然鎮壓過農民起義和濫殺過無辜人民,但從他在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的表現來看,他比被他消滅的那些軍閥還是勝過一籌。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鐵官賣制度,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經濟的整頓起了積極作用。
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時權豪橫行的情況。但由于禍害根子在中央,曹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術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曹所敗。曹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司馬光說曹“化亂為治”,并非無據。而且曹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曹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
總的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
在選拔人才方面: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曹操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漢末三國的軍事家首推曹操。曹操鉆研兵法,有高深的軍事理論,曾熟讀孫武、吳起等前代軍事家的著作,在習諸家兵法的基礎上,寫成《兵書接要》一書,結合自己的戰爭經驗加以論述。所撰《孫子略解》,開創整理注釋《孫子》十三篇的先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軍事理論。主張“兵以義動”的戰爭觀,強調師出有名,符合道義。在戰略戰術上靈活多變,因事設奇、任勢制勝,兵不厭詐。
在帶兵方面,他治軍嚴整,法令嚴明,一次在行軍途中,曹操傳令不得使戰馬踐踏麥地,如有違犯,一律斬首。士兵皆下馬步行,惟恐踏壞麥苗??刹懿俚膽瘃R因受驚嚇踏了麥田。他即拔劍割下自己一撮頭發,以示處罰,足見執法認真?!锻ǖ?middot;兵典》中收錄的《魏武軍令》、《魏武船戰令》、《魏武步戰令》等,也反映了他嚴明的軍令。
在用兵方面,史稱他“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自作兵書十萬余言,諸將征伐,皆以新書從事,臨事又手為節度,從令者克捷,違教者負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斗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他確實是一個極為杰出的軍事家。李靖的《李衛公問對》 、何去非的《何博士備論》等著作都贊譽曹操的行軍用兵。
在御將方面,曹操拔于禁、樂進于行陣之間,取張遼、徐晃于亡虜之內,皆佐命立功,列為名將。曹操能夠根據將領特點,用其所長。 例如,許褚、典韋壯武有力,忠誠奉法,曹操就讓他們戰則為軍鋒,息則統親兵;臧霸有恩信于東土,曹操將青、徐二州托付于他,從而得以專心對付袁紹,不必以東方為念;降將文聘本是劉表帳下大將,在江漢一帶頗有威恩,曹操任其為江夏太守,委以邊事,使御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