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戩為什么長三只眼睛
二郎神楊戩為何長三只眼睛?第三只眼有什么作用?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大家楊戩為什么長三只眼睛,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哦。
楊戩為什么長三只眼睛:
二郎神楊戩的第三只眼有什么作用?
二郎神又稱清源妙道顯圣二郎真君,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一個重要人物,不管是封神演義還是西游記,二郎神的戰斗力都非常高,并且二郎神的武器只有一柄三尖兩刃刀,不像其他神將,各種寶物層出不窮。
主要武器和法術有:八九玄功(七十二變),天眼,三尖兩刃刀,哮天犬。
那么,這些武器是從何而來?又有什么作用呢?
我們一起扒一扒民間第一神將——二郎神的前世今生。
原型是南北朝時氐族的英雄人物楊難當,他是氐王楊盛的第二子,繼承長兄楊玄之位,故在傳說中稱為二郎。歷史上楊難當的統治中心在甘肅武都的仇池,曾據有宕昌之地,即今鄰近灌口的松潘,還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懾服于他的兵威。于是由傳說而信仰而立廟崇祀,便成為唐宋以來所謂灌口神的起源。
在封神演義中,二郎神楊戩具有高超的法術,卻僅僅被用為押糧官;在西游記中,二郎神做為唯一一個能單挑壓制孫悟空的神將,在天庭卻無官半職。這一郁郁不得志的狀態,也迎合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心理,二郎神在民間的光輝形象與此也不無關系。
那么,二郎神到底有哪些神通,能成為中國民間的第一神將,甚至提到的呂布、薛仁貴等各時期第一名將時,都會聯想到二郎神的形象。我們一一道來。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擁有三眼能力的能僅有兩位:馬王爺,二郎神楊戩。馬王爺除了留下一句人們熟知的一句話——馬王爺的三只眼,好像并沒有具體的形象。所以,事實上,把第三只天眼發揚光大的只楊戩一人而已。
我們看看第三只眼什么用!
第三只眼在古今中外都有神奇的傳說,第三只眼被認為是通往深層內在與高層意識的門路。新紀元思想認為第三只眼象征著開悟或心像的深層靈性啟發。第三只眼也代表著意義深長的心理現象。第三只眼常與下列事物相關連:異象、透視(能透視脈輪與靈氣) 。
在西游記中,小圣施威降大圣中提到二郎神和孫悟空賭賽變化,孫悟空每次都處于下風。
二郎神真的有第三只眼嗎:
在傳統神話中,二郎神不但是肉身成圣,擁有八九玄功,更有第三只眼,可以看破萬千變化。在閱讀《西游記》時,大家想當然的,也認為二郎神具有第三只眼。
其實,不但是《西游記》中的二郎神沒有第三只眼,即便是后來的《封神演義》中,二郎神依然沒有第三只眼。二郎神第三只眼到什么時候才出現呢?到清朝時期的各種戲曲中,第三只眼才成為二郎神的經典扮相。
看《西游記》原文,二郎神來到花果山,原作者以孫悟空的視角,寫二郎神的外貌,如下: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龍襪,玉帶團花八寶妝。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認天家眷,性傲歸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靈圣,顯化無邊號二郎。
整個詩歌一共十六句,前八句寫二郎神的外貌,后八句寫二郎神的功業。二郎神在民間有天庭第一戰神美稱,在《西游記》中也是天庭帥哥的典范。其人不但武藝高強,神通廣大,外貌也清俊脫俗,儀表堂堂。
詩句中除了對于衣著打扮的描寫,對于二郎神本身,只是突出了一個特征——兩耳垂肩。這在中國古代相面學中,是典型的大富大貴之相,劉備不就號稱大耳賊嗎?大家細品這十六句詩,無一句一字提到二郎神有第三只眼。
關于二郎神的眼睛,原著中提到了幾次,但是不是第三只眼呢?
孫悟空和二郎神在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敗之后,二郎神首先施展法天象地神通,開始斗法。因見本陣猴兵被擊敗,孫悟空撤退,之后變作麻雀。原文說:
正嚷處,真君到了問:“兄弟們,趕到那廂不見了?”眾神道:“才在這里圍住,就不見了。”二郎圓睜鳳目觀看,見大圣變了麻雀兒,釘在樹上。
有人認為,這里的“圓睜鳳目”其實就是二郎神施展第三只眼的神通,看破孫悟空的變幻之術。
其實,“鳳目”是古代章回小說中對男性武將眼睛的常見描述,比如說《三國》中的關羽,就沒少“圓睜鳳目”。莫非關羽也有第三只眼?
“鳳目”一詞,在《西游記》中也頻繁出現,唐太宗李世民、女兒國國王、朱紫國國王、獅駝嶺的象魔王都具有“鳳目”。
關鍵一點,是在《西游記》中其實詳細寫到了二郎神和孫悟空是如何看破對方幻術的——二郎神依靠的不是第三只眼,孫悟空此時還沒有修成火眼金睛——他們發現彼此破綻,純粹是依靠對手變化的破綻以及自己對事物認識的經驗!
先說二郎神,追孫悟空到水邊,忽然就看不到人影了。原文說:
二郎趕至澗邊,不見蹤跡,心中暗想道:“這猢猻必然下水去也,定變作魚蝦之類。等我再變變拿他。”果一變變作個魚鷹兒。
并非因為二郎神看破魚蝦是孫悟空所變,而是二郎神根據孫悟空是在水邊消失,做出孫悟空已經變成魚蝦這個推斷。
不少讀者都以為孫悟空的變化之術比二郎神要差,其實不然。沒有火眼金睛時,孫悟空就已經可以和二郎神斗個旗鼓相當。原文說:
等待片時,那大圣變魚兒,順水正游,忽見一只飛禽,似青鷂,毛片不青;似鷺鷥,頂上無纓;似老鸛,腿又不紅:“想是二郎變化了等我哩!”急轉頭,打個花就走。
孫悟空為何能發現魚鷹可能是二郎神變化的呢?因為二郎神變化的魚鷹有破綻,不像!
那二郎神是如何識破孫悟空變化的呢?同樣因為孫悟空變成的魚兒有破綻,不像!原文說:
二郎看見道:“打花的魚兒,似鯉魚,尾巴不紅;似鱖魚,花鱗不見;似黑魚,頭上無星;似魴魚,鰓上無針。他怎么見了我就回去了,必然是那猴變的。”趕上來,刷的啄一嘴。
正因為孫悟空變的魚兒,像鯉魚又不是鯉魚,像鱖魚又不是鱖魚,乍看是條魚,細看根本沒有這種魚,二郎神才能斷定魚兒是孫悟空變化。
原著中對兩人的斗法描寫有多處,因為是孫悟空變化在先,且是叛賊身份,二郎神是變化在后,是追捕者身份,所以,給讀者的印象,仿佛是孫悟空的變化處處被二郎神克制。其實,這是一個錯覺。
整場斗法,兩人都是你來我往,互有勝負。
在《西游記》中有一位高人的變化之術,明顯在孫悟空和二郎神之上。那人就是南海觀音菩薩。
在降伏黑熊精的時候,觀音陪同孫悟空前往。按照孫悟空定下的計策,由觀音菩薩變作一個妖道凌虛子(蒼狼怪)。觀音菩薩只是見了蒼狼怪一面,變化之后,就能毫無破綻。原文說:
爾時菩薩乃以廣大慈悲,無邊法力,億萬化身,以心會意,以意會身,恍惚之間,變作凌虛仙子。行者看道:“妙啊,妙啊!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
孫悟空乃是變化高手,他的評語看似戲謔,其實正是對變化之術的最高評價——分不清眼前的到底是妖精變成的菩薩,還是菩薩變成的妖精——將虛實之間的界限完全抹去!
在《封神演義》中,其作者延續了二郎神的姓楊的說法,并且取名為楊戩,給二郎神成神,找了一個理由。
在《封神》中二郎神登場時描述為“這道人帶扇云冠,穿水合服,腰束絲絳,腳登麻鞋”。二郎神就是一個普通的道人形象。若二郎神有第三只眼,登場時必然會有重點描寫。不單在出場時二郎神的形象如此,即便是翻遍全書,我們依然找不到任何一處,關于二郎神有第三只眼的描述。在《封神》中有第三只眼的,不是二郎神,是聞太師。
那么,二郎神為何會被后人加上第三只眼呢?這和清朝時期的二郎神崇拜有關。
二郎神是一個融合了諸多民間神話形成的神。。他勇于對抗天帝,挑戰最高權威;他降妖伏魔,為人間換來和平;他鎮守灌江口(都江堰),造福千秋萬代:這些都使得二郎神在民間的神仙崇拜中鶴立雞群。
在清代的許多戲曲、小說中,二郎神不單單是鎮守灌江口的一個水神,而且化身成為一個能夠看破世間邪惡,秉持公義的超級正神。比如《聊齋·席方平》故事中,閻羅王貪污受賄,最終就是被二郎神正法。
第三只眼,其實就是天眼,就是正義之眼。古代老百姓受到冤屈控訴無門,只能寄托神靈庇佑。二郎神的第三只眼,也就應運而生。
不過,就《西游記》來說,二郎神確實沒有第三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