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最繁華的城池在哪
三國最繁華的城池在哪?竟被劉表給占了19年?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三國最繁華的城池在哪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三國最繁華的城池在哪:
在大氣磅礴、恢弘壯闊的三國文化大舞臺上,襄陽不僅是兩漢三國文化起承轉合和樞紐與坐標,而且也是天下大亂到天下三分的戰(zhàn)略起點與支點,更是天下歸一的戰(zhàn)略基地與圓點。在漢末到魏晉跌宕起伏的三國文化全景圖中,襄陽處在群雄矚目、星漢燦爛的核心地位。
在分裂的年代,襄陽,對所有有志于統(tǒng)一中國的人來說,都具有無比的誘惑力。公元208年也不例外,這種誘惑不僅僅是在于襄陽城本身,更在于襄陽是整個荊州的北大門,誰掌握襄陽,誰就獲得了奪取荊州的主動權,而誰獲得荊州,誰就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
這一點,所有具備戰(zhàn)略眼光的謀略家都看到了。諸葛亮對劉備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魯肅對孫權說,荊州“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郭嘉更直接地對曹操說,“當先定荊”。
但就是在這紛繁擾攘的東漢末年,襄陽卻難得的保持了19年的和平。這不能不歸功于荊州牧劉表。
劉表,字景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出任荊州刺史,在賊盜橫行,道路阻隔的情況下,單身匹馬入宜城,得到當地豪強大戶蒯越、蔡瑁的支持,最終平定了荊州的內亂。正是因為看到了襄陽的重要地位,劉表很快就將治所從原來的武陵遷到襄陽。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讓所有野心家惦念的襄陽,是由一個最沒有野心的劉表所掌控的。“劉表雍容荊楚,坐觀時變,自以為西伯可規(guī)。” 從公元190年到公元208年,劉表治下的荊州,算得上是全國最安定的地方之一。
按照襄樊學院三國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余鵬飛的說法,這一時段的襄陽,“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處于南北交匯,水陸要沖的襄陽,成為世家大族,文人士子的避亂之所。進而匯聚成影響一時的“荊州學派”。盡管襄陽離亂之后,這些人又各為流散,成為各個政權中的棟梁。這其中就有服務曹魏的傅巽、徐庶、王粲,服務蜀漢的諸葛亮、龐統(tǒng)、尹默,以及服務東吳的潘浚。但在當時,襄陽的確稱得上是群賢畢至,人才薈萃。
但無論劉表如何努力經營,襄陽的安定平和,注定只是一種假象。擋在征途上的襄陽,如果它的主人沒有野心,那么它自己遲早是屬于野心家的。
從公元208年的早春開始,全國南北就彌漫著動蕩的氛圍。在北方的鄴城,剛剛平定烏桓歸來的曹操,迫不及待地開挖玄武池,日夜操練水軍,以備南征之需。在江南,孫權派周瑜出征江夏郡,殺郡守黃祖,“虜其男女數萬口”,開始對荊州進行試探性的進攻。而在荊州內部,依附劉表,寄居樊城的劉備,禮賢下士,結交豪杰,日益坐大,隨時有取代劉表的趨勢。
不僅僅是外患漸起,更令人擔憂的是內憂不止。這一年,劉表病重,而為了爭奪繼承權,長子劉琦和次子劉琮反目成仇,得到州內豪強外戚支持的劉琮獲得了主動,劉琦不得已帶領部分軍隊出走,駐守江夏。
風雨飄搖中的襄陽,終于匯聚齊備一切戰(zhàn)爭的元素。于是,這一年七月,曹操出擊了。
曹操大軍剛剛在南征途中,八月,劉表就因病而死,本已動蕩不安的荊州局勢更加復雜。孫權獲知消息后,生恐荊州有變,立即派魯肅以吊孝的名義,星夜兼程趕往襄陽觀察局勢。劉琮雖然在內部豪強的支持下,順利繼承了劉表的位置,但因曹操大兵壓境,整日惴惴不安。
這個襄陽城的少主人并不是人們想象中那樣懦弱。當周圍人勸他投降的時候,他還堅持說:“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yè),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但幼稚劉琮并不明白,對于周圍這些荊州本土的豪強來說,曹操并非最可懼的人,投降曹操,不過是換個俯首稱臣的對象而已,他們真正擔心的是,一旦抗拒曹操,讓劉備坐大,才是真正的末路。
而這也正是他們說服劉琮的借口,對劉琮來說,抗曹失敗,是死路一條??共軇倮?,劉備一定取而代之。與其這樣,還不如早日降曹。
在這些地方實力派的協(xié)裹下,劉琮派出了使者。還未到達南陽的曹操,突然接到乞降的文書,開始并不相信,但手下謀士的一番分析,又讓他打消了疑慮。
襄陽,這座固若金湯,易守難攻的城池,就這樣輕易落入了曹操手中。勝利來得如此容易,以至于幾個月后,當周瑜的部將黃蓋發(fā)出投降信后,曹操也很快就相信了。
襄陽簡介:
襄陽,湖北省轄地級市、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發(fā)源地,已有2800多年歷史,歷代為經濟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襄陽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漢江中游平原腹地。襄陽因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漢水穿城而過,分出南北兩岸的襄陽、樊城,隔江相望。兩城歷史上都是軍事與商業(yè)重鎮(zhèn)。1949年以后兩城合二為一稱襄樊市,1983年襄陽地區(qū)并入地級襄樊市。2010年12月更名為襄陽市。轄3個區(qū)(襄州、襄城、樊城)、3個縣級市(棗陽、宜城、老河口)、3個縣(南漳、保康、谷城)和3個開發(fā)區(qū)(襄陽高新技術產業(yè)開發(fā)區(qū)、襄陽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襄陽魚梁洲經濟開發(fā)區(qū)),總面積1.97萬平方公里。
襄陽名勝古跡旅游以三國文化為主要特色,著名景點:隆中風景名勝區(qū)、襄陽城等;劉備“三顧茅廬”“《隆中對》”等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襄陽已成為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的中心城市。2013年襄陽入圍首批國家智慧城市。2014年襄陽入圍信息惠民國家試點城市。
春秋時期襄陽為鄧、盧、鄀、羅、鄢、谷、厲、隨、唐等諸侯國之城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秦漢以后又是三國文化的中心區(qū)域和歷朝歷代的重鎮(zhèn)。古襄陽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周朝時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國境內主要有鄧、谷、羅、隨、唐、厲、盧戎等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滅上述諸國設置縣、邑見史載者有隨縣、鄧縣和鄀、酂、盧等邑又于今襄陽城置北津戍。
秦朝時為鄧、筑陽、山都、酂、隨、鄀、鄢、邔等縣地。
西漢初年始建襄陽縣以縣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陽而得名轄漢水以南、中廬縣以東、以北的地區(qū)。
東漢漢武帝時屬荊州刺史部南郡。王莽時曾一度改稱“相陽”。東漢光武帝時恢復原名仍屬荊州南郡。獻帝初平年間荊州刺史劉表移州治于襄陽城內。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陽郡郡治在襄陽城內。
三國曹魏仍屬荊州襄陽郡。
晉朝西晉、東晉時因雍州今陜西一帶人避難流入襄陽等地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陽為中心僑置雍州。
南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劃出荊州的襄陽、南陽、順陽、新野、隨等五郡為僑置雍州的實土州治在襄陽城內。南齊沿仍。梁朝時蕭祭以襄陽降西魏西魏改稱襄州置總管府。本縣屬襄州總管府襄陽郡。北周沿用。
隋朝隋文帝時屬襄州。隋煬帝時屬襄陽郡。
唐朝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為州。貞觀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陽城內本縣屬山南道襄州。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屬山南東道治所仍在襄陽城內襄州天寶時改州為郡乾元時復稱襄州。
五代屬山南道實即山南東道襄州。
宋朝北宋時屬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屬京西南路襄陽府。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省鄧城入襄陽”本縣轄境遂擴展到漢水以北仍屬襄陽府。
元朝二十九年1292年屬江北河南行中書省襄陽路。
明朝洪武初年屬湖廣行中書省襄陽府。洪武九年1376年屬湖廣承宣布政使司襄陽府。
1643年1月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稱襄陽為襄京。
清朝屬湖北布政使司襄陽府。
中華民國中華民國2年直屬湖北省政府。3年屬湖北省襄陽道。16年廢道縣直屬于省。17年屬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屬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qū)。25年屬湖北省第五行政督察區(qū)。
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黃龍一帶縣內其它地方為國民黨統(tǒng)治建立襄陽縣蘇維埃政權屬鄂豫邊蘇區(qū)領導。
1948年1月襄陽縣愛國民主政府成立屬桐柏行政公署第三專署及漢南辦事處。1949年2月屬湖北省襄陽行政區(qū)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湖北省襄陽行政區(qū)專員公署。1950年5月復以襄陽縣之襄陽、樊城兩鎮(zhèn)組建襄樊市隸屬襄陽專署。1952年改稱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陽區(qū)專員公署。1955年改稱湖北省襄陽專員公署。1979年襄陽專區(qū)改稱襄陽地區(qū)襄樊市由省直轄。1983年8月撤銷襄陽地區(qū)其行政區(qū)域并入襄樊市地級市。
2010年12月9日正式更名為湖北省襄陽市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