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歷史文化簡介
文化歷史悠久的壯族,早在舊、新石器時代,壯族先民們就在今之壯族地區這片土地上,使用各種石器工具,過著共同勞動,共同消費的原始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創造了石器時代的原始文化。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壯族歷史文化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壯族歷史文化介紹
在遠古時代,廣西大地山嶺綿延,洞穴眾多,叢林莽莽,獸類出沒;江河湖海,盛產魚蝦。這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資源,為最初的人類居住和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據考古學家的考古發現,早在幾十萬年至一萬多年前,廣西大地上就有古人類的廣泛活動。今壯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帶,已發現多處六七十萬年前古人類活動留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遺物。五萬至一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在桂中、桂南、桂西的廣大地區,已發現人類化石13處,文化遺址、遺物分布點100多處。如桂中的“柳江人”、“麒麟山人”、“白蓮洞人”、“九頭山人”、“都樂人”、“甘前人”,桂北的“寶積山人”、“荔浦人”,桂南的“靈山人”,桂西的“干淹人”、“九楞山人”、“隆林人”、“定模洞人”等,都以發現地點名稱來命名。
與這些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一同出土的有長臂猿、熊、大熊貓、豪豬、劍齒象貘、鹿、狼、虎、野豬、獼猴、河貍、果子貍、牛、羊等數十種動物化石,還有人類制造和使用的打制石器,如欽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舊石器。這些舊石器反映了他們為了生存而同自然界進行了十分頑強的斗爭。這些古人類的體質特征,大體是頭部顴骨較大而且前突,鼻骨低而寬,鼻梁稍凹,上門齒呈鏟形等,屬蒙古人種,與現代壯族人的體質特征相似。
發展到四五千年至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活動的領域更為廣闊。廣西境內,東起潯江兩岸,西至那坡、大新,南自北部灣,北至灌陽、全州,已發現的人類文化遺址有數百處之多。同人類遺骸一同出土的有大量的經過加工的新石器,如有肩石斧、有段石石奔、有肩大石鏟等,還有大量的陶器、魚網墜、骨器和蚌器。石鋤、石鏟和陶器的制造和使用,表明新石器時代的壯族先民已從漁獵生活過渡到穩定的鋤耕農業生活。據考古學家研究,廣西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相比,有著承傳的關系。數萬年前至幾千年前廣西人類同現代壯族在體質上的相似特征,有力地說明了他們是廣西壯族等土著民族最古老的祖先。
從商、周、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生活在廣西這片土地上的是“百越民族”中的西甌和駱越部落。他們已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金、石并用的時代。我國古代著名學者顧炎武認為,“憧即舊越人”,可知西甌和駱越是壯族的古代先民。那時候,中原眾諸侯國互相兼并,國家尚未統一,華夏(后來的漢族)民族還沒有到達嶺南,西甌和駱越人處于自然發展階段。他們耕種“駱田”,鑄造銅鼓及其他青銅器,開拓廣西。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出兵嶺南,統一全國,在嶺南設南海、桂林、象三郡,這是嶺南有建制之始。但除今屬廣東的南海郡有郡尉和縣令之外,而屬今廣西的桂林郡和部分屬廣西的象郡,尚不知郡尉等官吏為何人,所設郡、縣是有名無實。秦王朝雖派遣號稱“五十萬”的軍卒、賈人、逋逃者到嶺南與百越人雜居,其實這些南來的中原人,只居留于廣西桂東北及桂東的一些地方,廣西的絕大部分地方還是西甌、駱越人居住。秦的統一和南來的中原人的影響都是有限的。故在秦亡時南海尉趙佗割據嶺南,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王國后,不得不采取“和集百越”的政策,大量使用越人首領為官,執掌南越國政權。后來漢武帝平南越,桂林監居翁率40萬越人投漢,就是例證。漢朝統一嶺南,析秦三郡地為九郡,其中蒼梧、郁林、合浦等郡在廣西,其行政設置較秦代縝密,漢族人到廣西的也增多了,影響有所擴大。特別是東漢時馬援南征,所到之處,通渠道,修城廓,其部屬有的留居于駱越人中,即是史籍記載的“馬留人”.在這時期,王朝先后派任延、錫光等為駱越地方郡守,教人耕稼,對壯族先民的社會發展,對開拓廣西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就是說,秦、漢統一后,廣西為統一國家的中央政權管治,中原漢人開始到廣西與壯族先民西甌、駱越人雜處,開始了共同開發廣西的歷程。但中央王朝的勢力和漢人的居住地,都局限在桂東北及桂東交通比較便利的治所附近,許多郡下的縣仍為虛設,西甌、駱越和烏滸人仍是廣西大地上的主要居民。如東漢郁林太守谷永,招降烏滸人10余萬,開設7縣,說明壯族先民的人口較漢族多得多,他們仍然是廣西的主要的開拓者。
公元六世紀以后的唐、宋時期,居住廣西的壯族先民稱為俚、僚、土人。同時,瑤、苗等民族開始南遷廣西。唐、宋時。期由于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王朝對廣西的統治大為加強。在行政上,唐設嶺南西道,宋設廣南西路,所轄州縣增多,在廣西東部州縣,直接派遣官吏治理,西部則設羈縻州縣,以俚、僚首領為知州、知縣,隸屬于王朝,并禁止奴婢買賣。在軍事上,于各交通重地和邊防要塞駐軍防守。在經濟文化上,鼓勵生產,設立學校。這一時期,大批王朝官吏、軍卒、商旅、流民從中原各地南來廣西,而且開始深入到桂西的一些地方,如宜州、邕州等地,與這里的俚、僚、土等“蠻夷”雜居,以漢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授給當地人民。這對開發廣西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就當時的人口而言,俚、僚、土等“蠻夷”仍占絕大多數,遍布全廣西,仍是廣西主要的勞動生產者,王朝鼓勵墾荒主要是鼓勵當地俚、僚、土人墾荒。而外來的漢族人多是守邊的官兵、行政官吏和商人,他們對開發廣西和促進廣西與中原的經濟文化交流,較之秦漢時期有更大的作用。但這一時期,中原漢族到廣西后,或留或去,尚不穩定。他們把廣西的煙癉氣候和艱苦生活視為畏途,官吏任職期滿要回去,官軍在事平之后也要撤離,商旅人士則更是游移不定,有些留下的和俚、僚等土人生活久了,慢慢也受“同化”,成為“蠻夷”的一部分。也有的“蠻夷”與中原來的漢人生活久了而“漢化”的。故宋以后,壯族地區的許多土官都自以為是漢裔,原由大抵如此,其實多是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