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假癡不癲
假癡不癲選自三十六計。三十六計中第二十七計,指假裝癡呆,掩人耳目,另有所圖。那么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三十六計中的假癡不癲。希望大家喜歡閱讀。
假癡不癲的用計故事
假癡不癲是一種表面癡呆、暗里充滿智慧的偽裝現象,能起到迷惑對方、緩兵待機、后發制于人的計謀。它利用于政治謀略,也就是韜晦之計,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情況下,表面上裝瘋賣傻、碌碌無為,以達到掩蓋自己、迷惑對方,最終擺脫困境、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戰國時,魏國大將龐涓因嫉恨自己的本領遠不如孫臏,于是設計加害于孫臏,把孫臏的雙膝蓋骨割除,使孫臏成為廢人。當孫臏得知龐涓還要置他于死地時,孫臏只得使出“詐瘋計”,突然間發瘋。
龐涓為了驗證孫臏是否真瘋,派親信去探訪孫臏,只見孫臏在豬圈里手舞足蹈,把隨從送來的飯菜當作毒品,狠狠地摔到地下,又抓起豬圈里的豬糞、豬食往嘴里塞,還一邊叫喊“好吃、好吃”。
親信把看到的情況報告給龐涓,龐涓深信不疑,也就放松了對孫臏的看管。孫臏可以到街市上游蕩,時好時瘋,起初,龐涓還派一名隨從時不時地監護孫臏,后見孫臏成天瘋瘋癲癲,沒什么異常舉止,就連監護人員也取消了。一天,齊國使者來訪魏國,得知孫臏的冤屈后,設法把他帶回了齊國。由此,孫臏用“假癡不癲”計成功地瞞過了龐涓的猜疑,并順利地回到了齊國。
相關人物:
孫臏(?—前316),其本名不傳,今山東鄄城人,孫武后代,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少時孤苦,年長后與龐涓師從鬼谷子學習《孫子兵法》,顯示了驚人的軍事才能。
后龐涓為魏惠王,誘他到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相傳他晚年找了一處清靜的地方,總結、研究早年所學兵法知識和自己的作戰經驗,撰成《孫臏兵法》89篇,另附作戰圖4卷,久已失傳
涓(?-前342),戰國時期魏國人,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在魏國任大將。公元前354年,龐涓率大軍包圍趙都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王命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乘魏國內部空虛,率軍直搗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龐涓撤軍回救。疲憊不堪的魏軍走到桂陵(今河南長垣北)遇到埋伏在那里的齊軍。
齊軍以逸待勞,大破魏軍。“圍魏救趙”的桂陵之戰,成為歷史上的著名戰例。此后,龐涓又于公元前342年迎戰援救韓國的齊軍,中了孫臏的增兵減灶之計而冒進,于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遭到齊軍伏兵攻擊,龐涓兵敗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