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計
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中的一個計策,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那么下面小編向大家介紹三十六計中的走為上計。希望大家喜歡閱讀。
走為上計的用計故事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三十六計里面“走”為上計,可見中國人對走的偏愛。古人早就知道走是保存實力、逃避危險的最好的辦法,不然也就不會有溜之大吉、一走了之的說法了。 古今中外“走”的辦法可以說是千奇百怪,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保全自己。有的人因出走而得勢,有的人因出走而罹難,可見“走”這中間的學問是相當大的。
在我方與敵方的較量中,如果我方處于劣勢,硬拼,是以雞蛋碰石頭,沒有生路;屈服,永遠受制于他人,更不可能有生路。惹不起,躲著走,方是求生求存求復興的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三十年河東,四十年河西”,這叫“走著瞧”。
曹操也可以說是跑得有聲有色。自從刺殺了董卓之后,一直是東跑西顛,濮陽敗給了呂布,宛城又輸給了張繡,赤壁被周郎火燒,華容道又差點死在關公刀下,到了潼關胡子也割了,袍子也丟了,在那些地方不跑命早就沒有了,可曹操卻坐了天下。
關羽是大起大落,過五關斬六將,要多威風有多威風,走出了水平,也走出了本事。可是到了走麥城,這一小步沒走好,卻把大英雄的命丟了。
走為上計故事二: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其實,中國戰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后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愿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現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并無斗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師已勝,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后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其實,這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后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并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后撤退。楚左軍又陷于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制造戰機。所以,“走”,是上策。
走為上計相關人物: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的締造者,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