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衙門的介紹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外事機構,簡稱“衙門”。1861年1月,由恭親王奕奏請設立,由奕等充任事務大臣。衙門最初主持外交與通商事務,后來擴大管理辦工廠、修鐵路、開礦山、辦學校、派留學生等,權力越來越大,成為清政府的重要決策機構。下面給大家帶來清朝衙門的介紹。
鴉片戰爭前,清政府認為同外國關系僅是“理藩而已,無所謂外交也”。俄國使臣來華,沿例由理藩院接待,其他各國均由禮部接待辦理。鴉片戰爭后,由兩廣總督專辦與歐美國家的交涉,特加欽差大臣頭銜,稱“五口通商大臣”?!短旖驐l約》和《北京條約》相繼簽訂后,各國在華設使館、駐使節。他們為控制清政府,不愿意以“蠻夷”的身份同帶有封建社會衙門習氣的清政府的外交機構“理藩院”打交道,同時認為地方總督無權處理涉外事務,多次要求建立專門機構。
1860年11月,英法聯軍依約從北京撤走,使恭親王愛新覺羅·奕?大喜過望,在奏折中說:“該夷并不利我土地人民,猶可以信義籠絡,馴服其性,自圖振興”,勸咸豐帝“盡可放心”回鑾。1861年1月,奕?再上《統籌洋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請求建立各國事務衙門,以有效地辦理洋務和外交事務。奏折指出:“近年各路軍機絡繹,外國事務,頭緒紛繁,駐京以后,若不悉心經理,專一其事,必致辦理延緩,未能悉協機宜。”1861年1月20日得到咸豐帝批準。
該衙門直屬機構有英國、法國、俄國、美國、海防五股,另有司務廳、清檔房、電報處等機構,下屬機構有同文館、海關總稅務司署,還管轄南、北洋通商大臣,選派出國公使等,也有自己的銀庫。具體主管事務如下:
〖主要直屬機構〗
英國股主辦與英國、奧地利兩國交涉事務,兼辦各口通商及各關稅事務等事;法國股主辦與法國、荷蘭、西班牙、巴西四國交涉事務,兼辦管理保護教民及招用華工等事;俄國股主辦與俄國、日本兩國交涉事務,兼辦陸路通商、邊防疆界、外交禮儀、本衙門官員的考試任免、經費開支等事;美國股主辦與美國、德國、秘魯、意大利、瑞典、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交涉事務,兼管海防設埔,保護華工等事;海防股主辦南北洋海防,包括長江水師 、北洋海軍、沿海炮臺、船廠以及購置輪船、槍械、制造機器和置辦電線、鐵路、礦務等事。中日甲午戰爭后改名日本股。
司務廳主管收發文件、呈遞折件等秘書性質的事務工作;清檔房主管繕寫文件及保管檔案等工作;電報處主管翻譯電報等工作。
〖主要下屬機構〗
衙門下設南、北洋通商大臣。最初南北洋大臣為專職,由買辦化的官僚薛煥、崇厚任職,后分別由兩江總督和直隸總督兼任。但是,北洋通商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與衙門在業務上的關系是平行的,只是在遇到疑難問題時,可與衙門咨商,由衙門備顧問和代奏朝廷。
最初清政府設立衙門時,又在其下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天津、牛莊(后改營口)、登州(后改煙臺)三口與外通商事務。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北方直隸(約今河北)、山東、奉天三省對外通商、交涉事務,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駐天津。另外,道光二十四年(1844)設立的五口通商大臣(曾駐廣州、上海,管理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對外通商、交涉事務),1861年也列于衙門之下,并逐漸擴大職權,增管東南沿海及長江沿岸各口岸,兼辦海防和其他洋務,實際成為南洋通商大臣,駐上海,后移南京。
〖組織體制〗
衙門的組織體制,“一切均仿照軍機處辦理”。設大臣三員至十幾員不等,由親王一人總領,其余稱大臣、大臣上行走、大臣學習上行走等;另設總辦章京、幫辦章京、章京若干人。
其中官員分和章京兩級。大臣由一親王總領,即為首席大臣,首席大臣只兩任,分別是恭親王愛新覺羅·奕?(任職28年)和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任職12年),其他大臣則由軍機大臣、大學士、尚書、侍郎、京堂中指派委任,統稱“總署大臣”。建立初咸豐帝派恭親王愛新覺羅·奕?、大學士桂良、戶部左侍郎文祥,充任大臣,以后大臣人數略有增加,經常為七八人,多時十多人。章京分為四級,從內閣、部院、軍機處的司員中挑選,最初滿漢各8人,以后人數逐漸增加。
歷史地位:
衙門首任事務大臣均為清朝貴族,且與外國侵略者關系密切。它一成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國為總稅務司。1863年李泰國離任回國,由英人赫德繼任達四十多年。這些都使衙門實際成為外國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總樞紐,其設立是清政府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志。
作為中國半殖民地化的一個重要表現,這里記錄了19世紀末葉日薄西山的中央帝國與歐美各列強進行外交周旋的全部過程。特別是改名為外交部后,“班列六部之前”,其具體職責基本相同,但已經成為晚清政府最重要的決策機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