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家具是怎樣的
清代家具,從字面上講,應包括制作于清代的各種不同質地、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家具。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清代家具是怎樣的?
家具工藝發展到清朝的雍正、乾隆時期,形成了有別于明式家具的又一個流派:清式家具。清式家具講究用料靡費,裝飾繁縟,穩重大氣。其最大特點是用材厚重。清式家具的總體尺寸較明式家具更寬大,相應的局部尺寸也隨之加大。清式家具的裝飾極為華麗,制作手法匯集了雕刻、鑲嵌、髹漆、彩繪、堆漆、剔犀等多種手工技藝,繁紋重飾。
尤其是鑲嵌手法在清代家具上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幾乎遍及所有的地方流派,其中,尤以廣作與京作成就最為輝煌,所用材質千姿百態,除了常見的紋石、螺鈿、象牙、癭木之外,還有金銀、瓷板、百寶、藤竹、玉石、獸骨、景泰藍等等,所表現的內容,大多為吉祥的圖案與文字。
康熙中期以后,中國經歷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一百余年統治。到雍正、乾隆時期,滿清貴族為追求富貴享受,大量興建皇家園林。其中,皇帝為顯示正統地位并表現自己“才華橫溢”,對皇家家具飛形制、用料、尺寸、裝飾內容、擺放位置都要過問。工匠在家具上造型、雕飾竭力顯示所謂的皇家威儀,一味講究用料厚重,尺度宏大,雕飾繁復,以便自己揮霍享受,同時顯示自己的正統、英明。一改明朝簡潔雅致的韻味。皇帝尚且如此,滿清貴族更是紛紛效法。滿清貴族的私家園林爭奇斗艷,貴族間斗奇夸富成風,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和極端夸靡的意識形態,都反映在了家具的制作上——使家具有了炫耀富貴的新精神功能。
風格特點:
家具制作主要集中在廣州、蘇州、北京三地方,因此形成不同的風格。
清代家具有其自身顯著的風格特點:
其一,品種豐富、式樣多變、追求奇巧。清式家具有很多前代們沒有的品種和樣式,造型更是變化無窮。以常見的清式扶手椅為例,在其基本結構的基礎上,工匠們就造出了數不清的式樣變體。既便是每一單件家具的設計也十分注重造型的變化。如故宮漱芳齋的五具成套多寶閣,其一字挑開,靠墻排放,與房間渾然一體,錯落有致地分割成一百多個矩形隔層,每隔層雖是“拐子”圖案卻互不雷同,從側面看,每個隔層的側山上是不同圖形的開光,如海棠形、扇面形、如意形、磬形、蕉葉形等等,不一而足。清式家具在形式上還常見仿竹、仿藤、仿青銅,甚至仿假山石的木制家具。反過來,也有竹制、藤制、石制的仿木質家具。結構上,清式家具也往往是匠心獨運,妙趣橫生,如,有些小巧玲瓏的百寶箱,箱中有盒,盒中有匣,匣中有屜,屜藏暗倉,隱約曲折。抽屜和柜門的關閉亦有訣竅,非仔細觀察而不得其解。
其二,選材講究,作工細致。在選材上,清式家具推崇色澤深、質地密、紋理細的珍貴硬木,以紫檀木為首選。在結構制作上,為保證外觀色澤紋理一致,也為了堅固牢靠,往往采取一木連作,而不用小木拼接。
其三,注重裝飾,手法多樣。注重裝飾是清式家具最顯著的特征。清代工匠們幾乎使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裝飾材料,嘗試一切可以采用的裝飾手法,在家具與各種工藝品相結合上更是殫精竭慮。清式家具最多采用的裝飾手法是雕飾與鑲嵌,刀工細致入微,手法上又借鑒了牙雕、竹雕、漆雕等技巧,磨工亦百般考究,將雕件打磨及線楞分明,光潤似玉。鑲嵌是將不同材料按設計好圖案嵌入器物表面,家具上嵌木、嵌竹、嵌石、嵌瓷、嵌螺鈿、嵌琺瑯等等,花樣翻新,千變萬化。
延伸閱讀:
與收藏其他文物一樣,如何準確鑒別真假也成為收藏古家具的必修課之一。收藏專家建議,除了要懂得鑒別木質以及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雕工紋樣外,學會從4個方面品“古味”,也是淘老家具的關鍵招術。
1、看包漿 看包漿是鑒別是否是古家具的要訣之一。據佛山收藏專家梁秉南介紹,一般在使用者經常撫摸的位置會出現自然形成的包漿,而新仿的包漿要么不自然,要么在不常撫摸的地方也做出來了。
2、看腿腳 清晚期廣式家具的腿腳多采用束腰、羊蹄腿、馬蹄腿、足部雕刻等,因此可觀察其腿腳部位的造型紋樣,以及是否有因多年受南方潮濕氣候影響而導致的褪色和受潮水浸的痕跡。
3、查是否有翻修痕跡 古家具的作偽手法常見于移花接木拼湊改造,或是以常見古家具改制成罕見品種,以及化整為零以一改多等。如把架子床改成羅漢床,或是鏟除陽雕上的部分紋樣加深年代,以及把不太值錢的半桌、大方桌、小方桌等改制成較為罕見的抽屜桌、條案、圍棋桌,把一把椅子改成一對椅子等,都是常見的造假手法。
4、看配件 仔細觀察古家具的底板、抽屜及銅活件等配件物品,也能從中尋找出仿造的蛛絲馬跡。 據了解,古家具的底板和抽屜板,一般都有一股仿不像的古氣,且過去的榫眼都是方的,鎖住榫頭的是梢子,如果看到榫眼兩頭圓的,就說明是機器加工的,肯定是新仿的。另外,一般老家具的銅活件如果是原配的,時間很長后會泛出幽幽的銀光或是點點綠銹,以及表面上像腐蝕版畫的板子那樣高低不平,這些都是鑒別老家具真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