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歷史名茶六安瓜片簡介
六安瓜片,中國歷史名茶,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簡稱瓜片,產(chǎn)自安徽省六安。唐稱“廬州六安茶”,為綠茶特種茶類,名茶。明始稱“六安瓜片”。下面是十大歷史名茶六安瓜片簡介。
六安瓜片的歷史淵源,多年來許多茶葉工作者尋根溯源,略有所獲。較為可信的傳說有二:
一是說,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評茶師,從收購的綠大茶中揀取嫩葉,剔除梗樸,作為新產(chǎn)品應(yīng)市,獲得成功。信息不脛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聞風(fēng)而動,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封翅”(意為峰翅)。此舉又啟發(fā)了當(dāng)?shù)匾患也栊校邶R頭山的后沖,把采回的鮮葉剔除梗芽,并將嫩葉、老葉分開炒制,結(jié)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見絀。于是附近茶農(nóng)競相學(xué)習(xí),紛紛仿制。這種片狀茶葉形似葵花籽,逐稱“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二是說,麻埠附近的祝家樓財主,與袁世凱是親戚,祝家常以土產(chǎn)孝敬。袁飲茶成癖,茶葉自是不可缺少的禮物。但其時當(dāng)?shù)厮a(chǎn)的大茶、菊花茶、毛尖等,均不能使袁滿意。1905年前后,祝家為取悅于袁,不惜工本,在后沖雇用當(dāng)?shù)赜薪?jīng)驗的茶工,專揀春茶的第1-2片嫩葉,用小帚精心炒制,炭火烘焙,所制新茶形質(zhì)俱麗,獲得袁的贊賞。此時,瓜片脫穎而出,色、香、味、形別具一格,故日益博得飲品者的喜嗜,逐漸發(fā)展成為全國名茶。
六安瓜片制作方法六安瓜片的采制技術(shù),與其他名茶不同。春茶于谷雨后開園,新梢已形成“開面”,采摘標(biāo)準(zhǔn)以一芽二、三葉為主。鮮葉采回后及時扳片,將嫩葉(未開面)、老葉(已開面)分離出來炒制瓜片,芽、莖梗和粗老葉炒制“針把子”,作副產(chǎn)品處理。
六安瓜片炒制分生鍋、熟鍋、毛火、小火、老火五個工序。
毛火:用烘籠炭火,每籠投葉約1.5公斤,烘頂溫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揀去黃片、漂葉、紅筋、老葉后,將嫩葉、老片混勻。
小火:最遲在毛火后一天進行,每籠投葉2.5~3公斤,火溫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對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響極大。老火要求火溫高,火勢猛。木炭窯先排齊擠緊,燒旺燒勻,火焰沖天。每籠投葉3~4公斤,由二人抬烘籠在炭火上烘焙2~3秒鐘,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邊烘邊翻。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籠輪流上烘。熱浪滾滾,人流不息,實為我國茶葉烘焙技術(shù)中別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籠茶葉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籠拉來拉去,一個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時即可下烘,趁熱裝入鐵筒,分層踩緊,加蓋后用焊錫封口貯藏。
相關(guān)事件周情系六安瓜片深受贊譽的“國禮茶”
1975年的深秋,我們的周恩來徘徊在生死的病痛邊緣。一天,沉疴在身的突然問醫(yī)護人員:“有沒有六安瓜片茶?我想喝點六安瓜片茶!”當(dāng)周喝著工作人員找遍京城大小商場才覓得的六安瓜片沏的熱茶時,他回味良久,神情凝重地對醫(yī)護人員說:“謝謝同志們,我想喝六安瓜片,是因為想起了戰(zhàn)友們,想起了葉挺,喝到了六安瓜片茶,就好像見到了他們……”
2007年3月26日至28日,胡錦濤同志訪問俄羅斯期間,將充分體現(xiàn)中國茶文化“清、靜、雅、和”的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和綠牡丹4種名茶,作為“國禮茶”贈送給俄羅斯領(lǐng)導(dǎo)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