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紫陽街
紫陽街是臨海市第一古街,是千年古城的縮影,是歷史文化名城的象征。街名的來歷紫陽街原來是有街無名。下面是歷史文化名城紫陽街介紹。
紫陽街概況為了統一街名,抗戰時期,國民黨莊強華對臨海城關街道,選擇了一些名人作了命名。命名的有文慶街、劉墩街、鳴雷街,將現在的紫陽街命名中正街。街名定了,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當地市民還是繼續稱呼原來的地名為街名,中正街名在實亡。
1949年5月29日, 臨海和平解放,于1951年,臨??h人民政府作出了臨海城關地區街名命名的決定。并征求了各界人士的意見,參照歷史實際,對城關街名、巷名作了統籌規劃和命名,為了紀念臨海的和平解放,將中正街命名解放街,解放街一直沿用50年之久。同時,也將劉墩街改名為勞動路,睢陽街改名為繼光街,保持了文慶街,其街名沿用至今。
紫陽街街名由來1994年1月4日,臨海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識志士將解放街的歷史,作了詳細、全面的調查研究,向市人民政府提出建議和改街名的依據和理由。、市政府于1998年冠名為紫陽街。改名紫陽街也是為了紀念南宗始祖 張伯端,他號紫陽,生于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卒于元豐五年(1082),壽99歲,居住臨海城關櫻珠巷。張伯端著作《悟真篇》一書中,倡導以道教內丹為中心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學說,與魏伯陽《參同契》并居道家正宗。特別是他晚年,以非凡的毅力,為探索延年益壽秘密,歷盡艱辛,傾其畢生精力,為人類健康與生存作出貢獻。
《 西游記》六十九回至七十一回,還講述紫陽真人救朱紫國金圣皇后的故事,說的是麒麟山有一妖怪大王賽太歲,得知朱紫國金圣皇后“貌美姿嬌”,使用妖法將其攝入洞府,當作夫人。為不使皇后受辱,紫陽真人張伯端駕臨麒麟山,把身上穿的一件“舊棕衣”變為“五彩仙衣”送給大王,作為“新妝”,妖王十分歡喜,送給皇后,皇后穿上此衣,妖王無法接近,一近身便如“毒刺”刺人,全身疼痛難忍,故皇后身居妖洞,仍安全無事,后來孫悟空救出金圣皇后,夫妻得以團圓,但團圓不能近身,紫陽真人得知,從天而降,收回“仙衣”,就沒有“毒刺”,終于使國王與金圣皇后仍復天倫之樂。紫陽名聲大增,在中國道教史上有極高位置,是一位杰出人物。在當今人們中流傳盡廣,紫陽街的街名就由此而來。
紫陽街的名勝古跡“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臨海紫陽街,從北到南,全長1080米,街上古跡,信步可數,深深吸引著人們。有紀念宋代南宗道教始祖 張伯端(紫陽真人)的石碑、紫陽橋和紫陽坊。有紫陽故里和紫陽宮遺址,原紫陽宮南大門牌坊基石保存完好。明歷十九年(1591)由舉人吳執御、彭世煥、王如春、章應科、徐子瑜五人立的“五鳳坊”,遺址尚在。
紫陽街兩旁的水井是紫陽街古跡的一大特色。古井眾多,有建于明清年代,歷經二、三百年的風雨滄桑的古井,也有建于民國時期的水井,各眼古井富有江南水鄉特色,水井深度不同,一般在3米余,水味甘甜,水色明凈,冬暖夏涼,哺育了一代代人。古井在這條街上,起到人們生活用水和防火雙重功能的作用。水井布局合理,歷代人們愛井如命,非常注意井水衛生,做到井上有圈,圈上有蓋,蓋邊有鎖。最引人注目的要數紫陽井和千佛井。紫陽井,為紀念紫陽真人而建,坐落現在的櫻珠巷9號對面,人們仍在井邊洗衣、洗菜。每逢夏天,西瓜放在籃中,浸入水井冷卻,吃起來比放冰箱更爽口。經修復的千佛井(即雙眼井),在紫陽街的群井中,名聲最大,傳說盡多,相傳在巾山建了一座千佛塔后,為了陰陽相對,才建千佛井,井壁有千尊佛,巾山上建雙塔后,尚有“火神”不斷出現,為鎮住“火神”,在千佛井上加圈,成為“雙眼井”,達到“以水克火”,保一方平安。還有白塔,建于宋代,“__”被毀,遺址在白塔橋飯店對面,保留完好。
在紫陽街,使人難以忘懷的就是我們祖先創造出來的“ 坊”,每相隔百丈就有大塊青磚砌成的一堵坊墻,坊墻高三余丈,寬五六丈,拱門高丈余。坊名即地名,坊墻又稱“防火墻”,有《悟真坊》、《奉仙坊》、《迎仙坊》、《清河坊》、《永靖坊》5座坊。前人用心良苦,設計出別具一格建筑特色,既是人行道,通馬車,又是防火墻,還代替地名的多重作用,當今已成為街區的一道風景線。相傳“奉仙坊”,說的是仙人在此地修心養性,這里是百姓供奉過仙人,而取名奉仙坊?!坝煞弧眲t是另一種傳說了,臨海是塊風水寶地,百姓安康,人間生活幸福美滿,不少仙人下凡人間臨海,為迎接“仙人”,才建了“迎仙坊”,這些都是傳說。但紫陽真人創造氣功理論,對于后人養生、長壽起到重大作用,這是實話。
紫陽街北端北固山的鄭廣文祠,始建于唐廣德二年(764年),是為紀念唐代鄭虔在臺州開創了文教之先河而立,因其詩、書、畫并妙,被唐玄宗譽為“鄭虔三絕”,如今成為臨海古城文化源流的“縮影”;紫陽街的北端與臺州府衙遺址毗鄰的臺州府文廟,始建于北宋寶元二年(1039年),是臺州最大的文廟府學,是介紹臺州歷史人物最為齊全的場所。經保護性修繕的臺州府文廟顯得莊重、古樸,成為展示臺州府城歷史文化和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所。
紫陽街南端,位于巾子山麓、古城墻邊的龍興寺,為臺州之首寺。自唐以來,寺僧思托六隨鑒真東渡弘法,講說天臺宗義。日僧最澄入唐求學,久駐龍興寺,研習天臺教觀,抄錄經文,并授菩薩戒,回國后創立日本天臺宗教,是日本佛教天臺宗的重要發祥地,而今也成為了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眾多的古跡,增加了人們吸引力,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們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