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古跡名城龐貝城的概述
龐貝城在意大利南部維蘇威火山東南麓,公元79年被火山噴發物掩埋。城市被毀時人口約 25000,是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的海港,又是羅馬貴族和富人的避暑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羅馬古跡名城龐貝城的概述,希望對你有用!
羅馬古跡名城龐貝城的概述
在意大利南部維蘇威火山東南麓,公元79年被火山噴發物掩埋。城市被毀時人口約 25000,是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的海港,又是羅馬貴族和富人的避暑地。龐培城原以古希臘建筑為主,公元前80年被羅馬征服后,開始羅馬化。公元63年大地震后重建時,古羅馬建筑的因素更強,所以它的城市、建筑和壁畫等都兼有希臘和羅馬的特色。1748年開始發掘,獲得大量關于古羅馬城市建筑、壁畫、家具、日用品等資料,推動了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建筑的古典復興潮流。龐培式的室內裝修盛行一時。
城呈橢圓形,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700米,城墻周圈約3014米。南北向和東西向各有兩條或三條干道貫穿全城。重要的宗教建筑和公共建筑物在城的南部,西端為中心廣場,向東有浴場、露天劇場、室內劇場、體育場。東端是角斗場。中心廣場呈長方形,長122米、寬38米,縱軸指向維蘇威火山主峰;北端立朱比特廟,其余三面為市場、廟宇、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行會大廈、市政機構等。建造時間不一,無統一規劃,后來在這些建筑前面建造了雙層柱廊,形成整體。角斗場可容15000觀眾,表演區和前排座位低于地面,挖出的土墊高后排座位,仍有希臘遺意;外圍一半由城墻作擋土墻,另一半用石塊砌成帶連續券的擋土墻。觀眾席用石材鋪裝,這是古羅馬最早的石筑角斗場(見羅馬角斗場)。
住宅的典型形制為前部是羅馬式的明堂,后部是希臘式的圍柱院落。一般為單層,少數住宅局部二層。許多住宅內部有大理石柱廊、壁畫、鑲嵌地面、精致的家具和大量雕像。外觀比較封閉,但主要街道上的住宅,底層往往設商店、作坊、酒肆等,第二層臨街居室設陽臺。整個城市顯得親切、樸素而寧靜。
龐培城主要街道兩側有人行道。近十字路口處,街中心設一列步石,使車輛降低速度,并便于行人過街。路口附近有公用水井
羅馬古跡名城龐貝城的交易活動
古羅馬自共和國中期以后,由于不斷地擴張,周圍行省成了它的糧食和各種礦物原料的供應地。于是,羅馬及意大利本土的經濟則開始以經濟作物和金屬工業、各種手工業為主,圍繞地中海展開了廣泛的海陸貿易,羅馬成為發達的商品社會。龐培所在的坎帕尼亞平原一帶,尤其如此。
在龐培古老的市中心,除了幾處巨大的公共建筑外,同時還有巨大的公共市場。龐培的食品市場,建于公元前2世紀。現在能夠看到出售的商品遺跡有鮮魚,因為發現了十分完備的沖洗水道和魚骨。神廟西面是建設中的糧食市場,不等建成就被火山巖漿吞沒了。里面堆放著許多大型陶罐、石碾等。位于市中心的歐瑪齊婭樓,本身是一座很大的綜合性市場,外廂高處有兩個相對著的大壁間,這是拍賣市場,為拍賣主持人和唱價人而設的。里廂是大型的洗衣場,有專門的排水道和專門收集人尿的房間和容器。因為尿是堿性物質,可以洗滌織物上的油漬。另外,這里還是羊毛交易市場。走在空曠的公共市場里,可以想見當年這里熙熙攘攘地交易和人聲鼎沸地信息交流的場景。
龐培被毀時新的商業中心已經出現在豐足大街與斯塔比亞大街交匯處一帶。“豐足”起名于街口一個公用水池,出水口是一具白色大理石奧古斯都的頭像,水就從他的嘴里流出。頭像旁邊雕刻著一只很大的牲畜后足狀的插瓶,里面堆滿了谷物和水果。這里的街道兩旁,鱗次櫛比的房屋大都兩層高,幾乎全是商業用房,如各種零售店鋪、商行、小飯館和小酒店、面包房、手工作坊。各種店鋪字號、招攬顧客的招牌、商業廣告和競選廣告隨處可見。這類廣告加上競選廣告,全城現在可以辯認的有300多條。例如,一家小酒館的招牌上畫著主人羅馬維爾圖斯戴著武士頭盔的畫像;一家制氈的作坊,II缶街外墻上畫著一幅維納斯乘象圖,下面是制氈工人工作圖,既可以吸引顧客,又無言地說明了經營內容。一些上層住宅的壁畫,傳達了當時許多經濟活動信息,諸如面包房的生意、以眾多小愛神的人形展示的酒的生產過程、香料的生產過程和金銀器的加工過程等等。
市中心以東有一片較為密集的中下層居民區,建于公元前4世紀。其間狹窄的街道兩旁,主要是一些小旅館和小酒館。龐培與羅馬其他城市一樣,存在著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即賣淫。最正規的一家妓院,亦設在這一帶,樓上樓下共10間房。門口是一幅淫神普利亞普斯的畫像,用以表明它的功用。
下面兩例可以說明龐培日常商業交易的貨幣流通量。豐足大街路南的一家門面較大的漂洗店兼洗衣店里間,發現一具巖尸,身旁有一堆羅馬銀幣,共計1089.5枚。另一家路南的飯館,在柜臺里面的一個陶罐里,發現了683枚羅馬金幣。研究者認為,這兩筆錢是最后一天的營業收入。如此多的營業額,可以想見當時的買賣是如何興隆。
羅馬古跡名城龐貝城的建筑文化
古羅馬人是一個善于吸取先進文化的開明而豁達的民族,他們在征服外民族時主動接受了比本民族發達的文化。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將豐富的希臘神話,附會到只有靈物崇拜而沒有擬人崇拜的本民族原始神話中。
幾乎所有上層人士的住宅、公共建筑的一些墻壁,以及商家的墻壁上,都有各種神話故事的壁畫。古希臘的神話和傳說,較為著名的都可以在龐培寶貴的殘壁上發現,例如荷馬史詩中的故事、太陽神的故事、海格力斯的故事、克里特島的故事、金羊毛的故事、酒神的故事、戰神與愛神的故事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希臘悲劇故事的壁畫。有些是純粹的希臘故事,有些則被改造成為羅馬化的神話故事,例如朱庇特劫持歐羅巴。埃及尼羅河風光和寓言故事,也是壁畫的主要內容。
在城北的“農牧神宅”里,留下了一幅巨大的鑲嵌畫,使用了約100萬塊彩色嵌片,畫面是亞力山大與大流士之戰。據考證,這是根據公元前4世紀厄利特里亞畫家菲洛賽諾斯的繪畫底本鑲嵌的,而原畫則是公元前2世紀羅馬東征勝利后從東方奪來的。一幅高水平的繪畫能夠以如此復雜的鑲嵌畫的形式被復制,說明了當時的工藝水平。
建筑本身是以凝固空間結構展示的一種信息形態。龐培首先給人帶來的便是這種歷史的信息,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后1世紀。其中有希臘風格、羅馬風格、埃及風格,特別是一些被解放的奴隸暴發戶,其建筑風格兼收并蓄,向人們間接地展示著他們開放的思想風貌。
羅馬古跡名城龐貝城的宗教活動
隨著商業的發展,羅馬從公元前1世紀的共和國末期開始,自由民基本脫離體力勞動,戰爭和政治斗爭有所減少,大量的財富、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精神和文化生活中。
早在公元前3世紀末,龐培人就在城市南部修建了可以容納5000人的大劇場(當時它的人口估計1萬左右)。后來這座大劇場幾經維修,公元前80年加蓋了拱頂,正面樂池巨大的背景墻龕上下,塑有真人大小的9尊繆斯藝術女神和她們的統領太陽神阿波羅及他的妹妹月神狄安娜,當年這里演出希臘背景的戲劇和音樂。如今人們在遺址上略加修復,換上了現代的坐椅,露天為游客們演奏古典樂曲,頗有些思古幽情的味道。大劇場的東面就是小劇場,建于公元前80年,可以容納1500人。主要舉辦詩歌朗誦、小型音樂會、上演滑稽劇等。不少住宅中發現了眾多戲劇面具和面具壁畫,一些上層家庭里還有巨大的相當于舞臺布景的鑲嵌壁畫,可以使人感受到龐培人參與藝術活動的廣泛性。有一幅壁畫十分清晰地表現了當時的戲劇家指導排練的場面。
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里有可以容納2萬人的圓劇場,它比羅馬城里的那座建于公元前29年的圓劇場還要早建51年。主要表演角斗,人與人、人與獸之間的角斗,也舉行體育賽事(圓劇場西邊就是體操學校)。圓劇場外圍的圍墻高達2米多,墻上繪有許多狩獵、競技的壁畫(現在幾乎看不清了),反映出當年人們的一種原始嗜血沖動。根據龐培街頭眾多的關于角斗節目的預告,上層人士出資贊助這種大型角斗表演是很慷慨的,因為這是他們的一種最有效的自我宣傳。
大劇場的北面,是另一處公共活動場所“薩姆尼翁體操館”。但這座城市的最大體育場地,是緊靠著圓劇場西邊的青年公校大操場,面積比圓劇場還大一些,足以容納全城市民。
各種盛大的宗教活動,可以從龐培眾多的大型公共神廟來體現。阿波羅神廟的規模在龐培城的諸神廟中是最大的,因為他不僅主管光明、青春、醫藥、畜牧、音樂、詩歌,而且代表主神宣召神諭,預言未來。另外,傳說中羅馬人的祖先埃涅阿斯的母親愛神維納斯,也在龐培人的心目中占有較高位置,其神廟的規模也不小。從原始狀態進入文明社會以后,唯一能夠維系羅馬“國家”概念的精神力量就是祖先神話,以及“當代”皇帝的半神崇拜。于是,龐培城里的公共家神廟、羅馬主神朱庇特神廟和紀念皇帝的廟宇,規模也較大,一般可以同時容納數千人。
龐培人還有一種閑散的交流場所,這就是公共浴館,通常人很多,人們來這里并非就是為了洗澡,更多地是為了消磨時光。龐培有三個大型的公共浴館,還有一些私人浴室對外開放,規模都很大,可以同時容納幾百人。這些浴館男女分開,中間是為兩邊提供熱水的鍋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