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歷史名勝古跡介紹
安徽建省始于清康熙六年七月甲寅(1667年8月30日),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名由明清時期的安慶、徽州兩個府的首字合成。簡稱“皖”,以古皖國為名。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徽歷史名勝古跡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安徽歷史名勝古跡介紹
張四墩遺址
坐落于市郊白澤湖鄉三義村。遺址由4塊臺形地相連組成,總面積2.1萬平方米。
出土器物主要有石器和陶器。石器有石錛、石斧、石鏟、石球、石鐮、石璜、石網墜等。陶器有鼎、釜、罐、盆、杯、網墜、紡輪等,以紅陶、灰陶居多,紋飾多種多樣,異彩紛呈,顯示出較高的制陶技藝。遺址疊壓兩個文化層,距今有7000多年的歷史,是安慶歷史悠久的印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夫子城遺址
位于安慶市皖河農場龍口村,現存面積約1.5萬平方米。
該遺址地層堆積的下部屬新石器時代文化層,發現了11座土坑豎穴墓及灰坑、柱洞等遺跡。出土遺物包括陶器、玉器、石器等,陶器的基本組合為鼎、豆、壺,另見有較多彩繪陶。夫子城遺址的文化性質屬薛家崗文化,年代相當于薛家崗遺址第二期,它的發掘,為薛家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迎江寺
迎江寺位于安慶市沿江路。古稱護國永昌禪寺,又名萬佛寺。始建于北宋開寶七年(974年)。明萬點擊瀏覽下一頁歷四十七年(1619年),邑紳阮自華募資重修。殿宇華麗,氣勢恢宏,為沿江名剎。
寺由殿、堂、閣、樓、房、塔、園等組合而成,占地2.2萬平方米。臨江的山門上嵌有清光緒帝手書的“迎江寺”3個楷書金字,雄渾穩健,光彩熠熠。漢白玉石的門券上嵌有四爪神龍浮雕,翹首揚尾,勢若撲江。山門左右各有一只大鐵錨,重約3噸。步入山門即為天王殿,彌勒佛端坐神龕內,四大天王分列兩側,神態各異。拾級28階而上,為趙樸初手書匾額的大雄寶殿。殿內,如來佛慈眉善目,阿難、迦葉祥和稽首;文殊、普賢、觀音、地藏4大菩薩和藥師大佛、阿彌陀佛及降龍伏虎十八羅漢,各具神韻,栩栩如生。后為毗盧殿,供奉神佛毗盧遮那和帝釋、大梵兩大天王。殿后是四海龍王朝觀音的“海島”群雕。第四殿為藏經樓,珍藏有明光宗敕賜描金《妙法蓮華經》和素描觀音大士像等瑰寶。全寺供奉佛像近500尊,還有清乾隆帝、西太后慈禧所賜金字匾額“善獅子吼”和“妙明圓鏡”等。
數百年來,迎江寺香火旺盛,名僧輩出。僧徒多時達千人,故有青銅鑄“千人鍋”遺存寺中。歷代文人墨客、名宦大臣多蒞寺觀光攬勝。寺內供香客、游人用膳休憩的迎江閣樓,可細品“貴者難盡識,但覺巧烹調”的傳統素食素菜。掩映在花木叢中的宜園、可亭、望塔亭等,亦是別具特色的勝跡。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振風塔
在迎江寺內,原名萬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風”,有“以振文風”之意。建于明隆慶四年(1570年),是長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過了安慶不看塔”之譽。
樓閣式磚石結構,高7層,分168階盤旋而上。每層八角,各懸銅鈴,風起叮當作響;各層塔門多變化,游人往往迷路難出。內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塊,外有石欄環衛。登塔眺望,巍巍龍山,浩浩長江,全市景色,一覽無遺。“塔影橫江”為“安慶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藝技巧,具有明顯時代特色,極為壯觀,是我國長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稱“萬里長江第一塔”。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譙樓
又名望樓、鼓樓。坐落在市區司下坡北端,坐北朝南。始建年代不詳,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修。清雍正年間,安慶知府徐士林在點擊瀏覽下一頁此題刻長聯:“供長生位,刊德政碑,莫非世俗虛文,試問那件事轟轟烈烈,堪配龍山皖水;貼盟誓聯,掛回避榜,都是官場假象,只要這點心干干凈凈,無愧白日青天。”清同治六年(1867年),安徽布政使吳坤修重修譙樓時,題書樓額為“白日青天”,寓意為官當“明鏡高懸、清白廉潔”。故該樓又俗稱為“白日青天”。樓為磚木結構,分上下兩層。上層望樓面闊5間,面積211平方米。下層基座為長方形磚石夯土城門式結構,長54米,寬18米,高達4.2米,四周均由青磚砌成護體墻。正中為拱券門洞,寬4.25米,凈高3.1米,內壁用青磚壘砌。基座左側后墻辟有磚券門洞,砌有花崗石踏跺22級,直通基座平臺,結構奇特。因得地勢之利,踞高面江,具有“樓不倚江江倚樓”之氣概。樓旁有古名勝“雙檜軒”。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南清真寺
該寺在安慶市大南門外。原名清真堂,是安慶地區伊斯蘭教徒舉行宗教儀式的禮拜寺。
始建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毀于兵燹,同治九年(1870年)重建,定名清真寺。
該寺為兩組建筑構成:一組是開經堂、養正堂、沐浴用室、阿訇住所;一組是正殿、配殿、客廳。呈凸字型的正殿(禮拜大殿)高約10丈,規模宏大;兩層飛檐,華麗壯觀;殿闊5間,前有抱廈,側有闊廊,后是窖殿;正殿內有36根兩人合抱的紅漆圓木柱,高20余米,柱下各有1尺多高的石礎,結構牢固,氣氛肅穆。正殿內可容納1000多人排班聚禮。室、廳、堂、殿之間有隔墻、照壁、過門或垂花門,設計別致、布局合理。正殿前石階處斜嵌約1.5米見方的漢白玉石雕,刻工精美。寺內原有中文、阿拉伯文碑記、匾額、鐫刻楹聯等50余塊,今多殘缺。其中篆書“守真”、“抱璞”和隸書“待月”、“留心”額,為著名書法家胡竹薌所書。養正堂圓墻上有清代著名書法家鄧石如的“具大信心”石刻,字體古樸蒼勁,引人注目。該寺現存建筑為清代所構,寺內面積約1100平方米。
安慶清真寺建筑群是仿清代皇帝生祠“萬壽宮”而建,規模宏大,巍巍壯觀,在全國伊斯蘭教清真寺中占第二位。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世太史第
又稱“四代翰林第”,坐落在市區天臺里44號。因宅第主人趙氏祖孫四代均入翰林而得點擊瀏覽下一頁名。宅第始建于明萬歷年間。現存四進,每進面寬均為20米。各進之間采用天井做法,兩側山墻為馬頭墻。大門為八字形門第,門楣上為磚刻楷書“世太史第”橫額。門兩側有磚刻楹聯:“江山如畫,物我同春”。漢白玉石門邊框用陰文線刻各種幾何圖案,線條清晰,技法精湛。西側有共用山墻的四進住宅,有3門與其相通。兩組建筑格調相似,布局、年代相近,實為一體,總面積1500平方米。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曾國藩入駐安慶城時,曾于宅第設長江糧臺。同治二年(1863年),翰林趙畇重建。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即出生于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敬敷書院
位于安慶市菱湖南路,安慶師范學院內。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點擊瀏覽下一頁 清順治九年(1652年),江南操江巡撫李日在安慶捐資創辦原培書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奉旨改為官辦,乾隆元年(1736年)定名為“敬敷書院”。“敬敷”一詞,語出《尚書·舜典》,意為恭敬地傳播教化。著名學者劉大櫆、全祖望、姚鼐(兩度主持,前后十四年),王亮吾等先后擔任山長(即院長)。《中國書院大辭典》將省級書院界定為高等教育,也就是說當時的安慶已有了高等教育。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敬敷書院移建現址,現存書院大梁上書有:大清光緒二十三年,歲次丁酉暮春谷旦欽命江南安徽布政使于(蔭林)建”。首任山長為阮強,胡元吉為主講,揭開了這里百年育人的序幕。該書院,歷盡滄桑,現經安慶師范學院修繕后,現存四進八棟平房和長約八十米的長廊,以及一個約1000平方米的花園。現辟為該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平天國英王府
坐落于安慶市市區任家坡街。
該王府原為清廷官員宅地,后為太平軍英王陳玉成的府邸,故又稱英王府。王府坐北面南,系磚木結構,抬梁式建筑,占地14000多平方米,現存建筑面積3636平方米。甃建四組建筑,前構“正殿”,后筑“后殿”,兩側設“偏殿”,周環住宅、花園,組成一座格局堂皇,氣勢宏偉的府邸建筑群。王府東殿壁間,彩繪“飛鳳舞獅”、“飛鳳奔馬”、“瓜瓞綿綿”,“暗八仙”四幅壁畫,被視為繪畫藝術珍品。太平天國失敗后,英王府淪為李鴻章的宅第。一百多年來,幾易房主,又經多次改建,但主體建筑輪廓未變。
該王府對研究太平天國歷史,晚清建筑風格及壁畫藝術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熊范二烈士專祠
坐落于安慶市沿江東路,與迎江寺相鄰。
該專祠原為慈云閣,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為英果敏公祠。民國元年,安徽省政府為祭典民主革命烈士熊成基,范傳甲,改為“熊范二烈士專祠”。該建筑造型古樸典雅,氣勢宏偉。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堂
位于安慶市錫麟街34號,面積1300平方米,由法國人榮司鐸于1866年開始興建,金式玉、韓伯祿兩神甫于1872年建成。院內的圣心教堂座北朝南,面積500平方米,門頭嵌有3塊豎額石刻:東曰“仁基遠奠”,中曰“萬有真源”,西曰“圣城洪廳”。堂內設5個祭堂:中為圣心祭臺,后左為方濟閣祭臺,后右為依拉爵祭臺,前左為若瑟祭臺,前右為圣母祭臺。另有十四路耶酥受苦的苦路像,教堂中門頂端為鐘樓。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