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名勝古跡媽閣廟
澳門媽閣廟為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媽閣廟原稱媽祖閣,俗稱天后廟,位于澳門的西南方,枕山臨海,倚崖而建,周圍古木參天,風光綺麗。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殿堂。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舉行的第2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包括媽閣廟前地在內的澳門歷史城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郁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巖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莊嚴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相傳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陸澳門,在廟門前面的海灘上岸。詢問當地居民這里是什么地方,居民以為是問媽閣廟,故答“媽閣”,葡萄牙人以其音譯而成“MACAU”,遂為澳門的葡文名稱由來。
媽閣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形態逼真,傳說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廟內花木錯落,巖石縱橫,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4座建筑物組成,它們之間用石階和曲徑相通,曲徑兩旁的巖石上有歷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騷客題寫的摩崖石刻;院內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桿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們喜愛的“一帆風順”的圖景。
廟內的碑石上刻有媽閣廟500周年紀念文字。媽閣廟平時香火不絕,每年農歷除夕和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誕,香火更甚。四方香客云集于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并舉行豐富多彩的節目助興,這時媽閣廟上紫煙彌漫,一派祥和,這就是澳門八景之一的“媽閣紫煙”的景色。“媽祖”現在已不僅僅是善男信女們崇拜的“天后”,而且形成了一種國際文化現象——“媽祖文化”。
建筑特色
媽閣廟是中葡文化融合起點,也是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至今已逾五百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者。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在澳門東南方,俗稱天后廟,建于一四八八年,正值明朝。背山面海,沿崖建筑,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四座主要建筑,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筑。
媽閣廟位于媽閣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門、牌坊、正殿、弘仁殿、觀音殿及正覺 禪林組成,各建筑規模雖然細小簡陋,但卻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錯落有致。
入口大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筑,寬4.5米,只開有一個門洞,門楣有“媽祖閣”三字,兩側為對聯,大門頂部有琉璃瓦頂等裝飾,其中門楣頂部更有飛檐狀屋脊,脊上裝有瓷制寶珠及鰲魚,緊跟在大門之后為一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亦由花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只石獅分置在柱頭上。正殿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個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稱,它和正門建筑、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在空間上成一直線。建筑主要由花崗石及磚頭砌筑而成,其中花崗石作主導,無論柱、梁、部份墻身以至屋頂均由此材料修筑,兩邊墻體均開有大面積琉璃花磚方窗,而在較高位置的氣窗,則為圓形。在石造之屋頂上又鋪設琉璃瓦頂,并以夸張的飛擔裝飾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頂造型又分兩部份,在朝拜區之屋頂以歇山卷棚頂形式出現,而神龕區上方之琉璃屋頂則為重檐廡殿式,飛檐純樸有力。
弘仁殿規模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此建筑以山上巖石作后墻,再以花崗石作屋頂及兩邊墻身,殿內也供奉天后,兩側墻身內壁有天后之侍女及魔將浮雕,而天后神像則置于山石前,與正殿神龕區做法一樣,在石屋頂上,此殿也加上綠色琉璃瓦及飛檐式屋脊裝飾。位于最高處的觀音殿,主要由磚石構筑而成,其建筑較為簡樸,為硬山式做法。
相對于其它神殿位于建筑群最前方且與正殿同在一平臺上的正覺禪林不管在規模上或是在建筑形式上都較為講究,建筑由供奉天后之神殿及靜修區組成,靜修區建筑為一般民房,屬硬山式磚結構,而神殿則為一四架梁結構、主殿前有一內院,兩側側廊為卷棚式屋頂、主殿區被二列各三枝柱分為三個開間,屋頂為琉璃瓦坡頂,兩邊側墻頂部為金字形“鑊耳”山墻,有防火意思,具濃烈的閩南特色,位于內院前之正立面,由左至右可分為五部份,中間最高兩邊漸低,墻身有泥塑裝飾,墻頂則以琉璃瓦裝飾,而在琉璃瓦檐下是三層象征斗拱之花飾,此外,中間部份尚開有一半徑為1.1 米的圓形窗洞,而琉璃瓦頂上之飛檐及瓷制寶珠裝飾,亦顯示出此殿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