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建筑群介紹
澳門歷史建筑群包含了許多澳門歷史名勝古跡,其中許多具有濃烈的時代色彩,多年來一直深受世界各地游客所喜愛的旅游勝地。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澳門歷史建筑群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澳門歷史建筑群介紹
媽閣廟媽閣廟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觀音閣等建筑物。明朝時本名"天妃廟(宮)",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時增建山門,額名"媽祖閣",華人俗稱"媽祖閣",又有另稱'正覺禪林"。
媽閣廟之建筑物建于不同時期,整座媽閣廟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才初具規模。弘仁殿創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現存門楣石刻"弘仁殿"三字,旁邊之題款則為清道光八年(1828年)。該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廟內有實物可考,而歷史最長的是"神山第一"殿。該殿供奉天后,由當時官方與商戶合資籌建于1605 年(明萬歷三十三年),至1629 年(明崇禎二年)又再重修,其門口石橫梁至今仍存初建時的石刻;媽閣廟因而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也是澳門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時間最長的。
觀音閣的建筑年代無從稽考,閣內現存一塊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木匾,則觀音閣應建于此前。閣內供奉觀音。
正覺禪林也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發生火警,后由文化局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月完成。
1874年、1875年,媽閣廟先后兩次遭受火災,造成損毀,于是由居民集資,于1875 年(清光緒元年)開始重修,至1887 年(清光緒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樣子。
除了于83及88年給予資助維修該廟外,文化局于1996~97年間對該廟進行保養工程,包括墻壁、裝飾墻身及門窗的框架等。
港務局
港務局大樓,原叫摩羅兵營(Quartel dos Mouros),由一位叫卡蘇索(Cassuto)的意大利人設計, 1874 年建成,當年8 月投入使用,作為1873 年到澳門當警察的印度人的營地。據記載,兵營寬敞的營房通風條件很好,駐有二百名兵士,還有軍官房間,從大廳可以看到建筑物四周的空地,風景極為優美。到1905 年,該處被改做港務局和水警的辦公地點。現為澳門特區政府港務局辦公大樓。
鄭家
鄭家大屋大約建于1881 年,是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的祖屋,由其父親鄭文瑞籌建。后來,鄭家后人四散,該大屋長期沒有進行整體維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來。文化局于2001年7月接管該大屋,并開始按原貌進行維修工程。
圣老楞佐堂
大約建于1569年,原為木質結構,是澳門三大古老教堂之一。教堂后來幾經重建,完成于1846年。該教堂奉為教會殉職的圣人老楞佐(S.Lourenco)為主保。由于教堂靠近南灣,往時當葡人船只外出貿易回澳之時,其家眷即站在教堂的臺階之上呼喚等候,祈求一帆風順,平安歸來,故該教堂俗稱為「風順堂」。
圣若瑟修院
圣若瑟修院創辦日期不詳。有歷史記載的,是耶穌會士于1728年2月23日取得現址,當時人稱之為圣若瑟樓。經過三十年經營,院舍陸續落成。圣若瑟修院大樓久歷滄桑,先后曾于1903年、1953年和1995年進行修葺。三巴仔街一號和崗頂前地一號舊樓,已于1953 年拆卸重建。
與圣若瑟修院毗連的圣若瑟修院圣堂于1746 年興建, 1758 年落成,規模僅次于耶穌會士興建的圣保祿教堂(現大三巴牌坊遺址前身),因此中國人稱它為"三巴仔"。1865 年,教堂增加了四根巴羅克式柱子,用以支撐唱詩臺。1953 年維修時在教堂外立面鋪上石米飾面,破壞了原始面貌。直到1998年,文化局對圣堂作整體維修,1999年11月竣工,除恢復原來的外立面外,并加固圣堂結構及重鋪教堂木地臺。
民政總署大樓
民政總署大樓興建于1784年,到1874年,大樓已很殘舊,加上當年臺風襲澳,大樓的屋頂、墻壁、門窗損毀,終于1876年修葺,1887年重修屋頂。到1936 年,澳門再次遭受臺風吹襲,民政總署大樓再次受損。1938 年開始改建工程,包括在二樓梯級中段辟建一座小花園,到1940年完工,至今外貌基本維持不變。
澳門歷史建筑群簡介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是"澳門八景"之一,位于炮臺山下,左臨澳門博物館和大炮臺名勝,下連68級石階,顯得巍峨壯觀。
大三巴牌坊是天主之母教堂(即圣保祿教堂)的前壁遺址。
圣保祿教堂屬圣保祿學院。天主教的耶穌會士早在1565 年已在圣安多尼堂側建立起第一間會院,后又在大三巴山上修建新會院,并附設教堂和供講授教理之用的學校。至1594 年,該學校升格為學院(當時的大學),成為遠東地區最早的一所西式大學,這就是著名的圣保祿學院。
與圣保祿學院毗連的圣保祿教堂,創建于1580 年,于1595 和1601年先后兩次失火,教堂焚毀。1602年開始第三次重建,牌坊左側還存有當時的奠基石。整個建筑工程直至1637-1640年間才完全竣工;目前所見的教堂前壁就是最后落成的部分。1835 年,一場大火燒毀了圣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大部份地基以及教堂前的石階。自此之后,這里便成為世界聞名的圣保祿教堂遺址。
教堂后部遺址于1837被用作埋葬教士的墓,至1854年為止。
1990~1996年間,澳門政府對圣保祿教堂遺址進行考古、修復及再利用工程,由葡國建筑師負責策劃和設計,多位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博物館學家參加工作,耗資二千多萬元,經5年考古、勘察及營造,并建成一博物館,于1996年10月間落成,大三巴牌坊因而得到完善的保存。
崗頂前地
崗頂前地古稱磨盤山,該地段雖然不大,但自然環境清幽典雅,人文宗教景觀薈萃,著名的建筑物有:奧斯定教堂、耶穌會會址、伯多祿五世劇院(崗頂戲院)、圣若瑟修院、何東圖書館以及明愛中心等,再加上由石仔鋪成的海浪圖案路面,更散發著濃郁的歐陸情調。
板樟堂街
板樟堂街在澳門半島中部,西端由板樟堂前地起,東到接伯多祿局長街止,長165米,得名于1869年7月,由于在旁有一教堂--圣道名圣母玫瑰堂(又名板樟堂或多明我會教堂)而命名。
圣道名圣母玫瑰堂于1587年,是澳門最古老的教堂之一,始建者是多明我會教士。教士初來時,由于經費有限,只好用木簡單架起板樟作室子。所以附近一區被稱為板樟堂。而板樟堂街就是這時所建起的。
耶穌會紀念廣場
建于十九世紀后半葉。具新古典主義的建筑特色。從正面拱廊的陽臺,可以俯瞰整個廣場 。
白鴿巢前地
在高度工業化的城市里 ,人煙稠密, 想呼吸新鮮的空氣也不容易,公園正好是城市里的綠洲,給人們補給,各取所需,老人家在這下琪,運動消磨時間,婦女們在閑聊,交換心得,小孩們在嬉戲,自得其樂。所以公園是城市里的必需品,不能缺少。
媽閣廟前地
在澳門半島南部,北端在亞婆井街與龍頭左巷之間接高樓街,南端連媽閣斜巷,長240米。因媽祖閣而得名,是澳門半島南部一個古老居住區。
看了澳門歷史建筑群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