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歷史城區簡介
澳門歷史城區或澳門歷史古城區(舊稱澳門歷史建筑群),是由22座位于澳門澳門半島的建筑物和相鄰的8塊前地所組成,以舊城區為核心的歷史街區。
歷史價值澳門歷史城區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多元交融16 世紀中葉,因應中外貿易的新形勢,明朝政府劃出澳門半島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為主的外國商人居住及進行貿易,澳門由此發展成19世紀前中國主要的對外港口,也是亞洲地區重要的國際港口。貿易活動的興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來,一個融合歐、亞、非、美四洲人民的“華洋雜居”的國際城市由是誕生。葡萄牙人將這個用城墻圍起的城市命名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門歷史城區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間,在這塊城區內,來自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意大利、美國、日本、瑞典、印度、馬來西亞、菲律賓、朝鮮甚至非洲地區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帶著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職業技藝,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澳門歷史城區內蓋房子、建教堂、修馬路、筑炮臺以至辟建墳場,展開多姿多彩的生活,包括各類文化活動。在這種機遇下,澳門得風氣之先,成為中國境內接觸近代西方器物與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當時中國接觸西方文化的橋頭堡。
隨著外國人的定居,他們把自己的建筑傳統越洋帶到澳門,使澳門成為近代西洋建筑傳入中國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門的建筑物,無不顯露出與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關系。事實上,文藝復興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風格,結合亞洲其它地區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門產生了新的變體,形成獨樹一幟的建筑風格。
宗教特色明末清初,大量天主教傳教士以澳門為傳教基地,積極從事遠東地區的傳教工作,并由此創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輝煌篇章。這些傳教士來自不同的修會,他們為中國帶來了西方近代的科學技術及人文藝術,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文化成就。而作為基地的澳門,在各修會的努力建設下,開創了許多“中國第一”的事業,如中國第一所西式大學(圣保祿學院)、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白馬行醫院)、中國第一所以西方金屬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廠(圣保祿學院附屬印刷所)、中國第一份外文報紙(《蜜蜂華報》) ( A Abelha da China) 等等。由耶穌會在澳門開辦的圣保祿學院(現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為天主教在遠東和中國的傳教事業培養了大量人才,同時也培養了大批中國籍的傳教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貢獻。
到19 世紀,隨著第一位傳教士馬禮遜來到中國大陸,基督新教也以澳門為基地之一,積極開展傳教活動。比如中國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馬禮遜在澳門為其洗禮;此外,由馬禮遜編寫的《華英字典》也是在澳門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門開辦的“馬禮遜學校”更將近代西式學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國,培養出容閎等著名學生,對中國教育的現代化作為貢獻。
另一方面,澳門民間的媽祖崇拜,表現了澳門與中國閩粵沿海居民媽祖信仰一脈相承的關系。但是,由于社會和歷史環境的特殊性,澳門的媽閣廟在中國眾多的媽祖廟中又別具特色。它既有中國以至海外媽祖崇拜傳播和組織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門是近代中國與西方接觸最重要的商港,使媽閣廟成為最早向歐洲傳播媽祖文化的地方。
在四百多年的歷史里,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歷史城區內,合力營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區。這些生活社區,除了展示澳門的中、西式建筑藝術特色外,更展現了中葡兩國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習慣的交融與尊重。這種中葡人民共同醞釀出來的溫情、淳樸、包容的社區氣息,是澳門最具特色、最有價值的地方。
游覽指南媽閣廟→港務局大樓 (位于媽閣廟左側的媽閣斜巷)→(往前經媽閣街)鄭家大屋 →亞婆井前地→(往前經高樓街至風順堂街)圣老楞佐教堂 →(往后至三巴仔橫街)圣若瑟修院圣堂→(右折至崗頂前地)圣奧斯定教堂、崗頂劇院和何東圖書館→(新馬路旁邊)民政總署大樓→(對面)議事亭前地→(左邊)三街會館(關帝廟)→(右邊)仁慈堂大樓→(轉左)澳門主教座堂(大堂)→(到大堂巷)盧家大屋→(板樟堂前地的左邊)玫瑰堂→(大三巴街的盡頭)大三巴牌坊→(右邊)大炮臺→(旁邊)澳門博物館→(左邊)舊城墻遺址→哪吒廟→(往左拐出花王堂街)圣安多尼教堂→白鴿巢前地→東方基金會會址→____墳場雙→東望洋炮臺、燈塔→圣母雪地殿圣堂(澳門半島的最高峰東望洋山的山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