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名字的由來
澳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個特別行政區(qū)之一,位于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西側(cè),由澳門半島、氹仔島、路環(huán)島和路氹城四部分組成,在總面積共32.8平方公里生活了50余萬人,這也使澳門成為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qū)。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澳門名字的由來。
近幾百年來,澳門的名稱眾說不一,澳門較著名的古稱有(蟲+豪)鏡、壕鏡、濠鏡、濠鏡澳或香山澳,濠江、濠海、馬交、媽閣等。“澳門”的名稱出現(xiàn)較早。元末明初時期就有澳門之名,因為那時它的南北有兩座高臺(現(xiàn)稱東望洋山、西望洋山),高高相對,形狀如澳之門,因此,當?shù)貪O民就把濠鏡稱為“澳門”,一直沿用至今,而其他名稱則逐漸棄而不用。
澳門的葡萄牙文名稱為“MACAU”(英文MACAO)。外國人稱澳門為“馬交”(MACAO)都源于MACAU一名的訛音。關于澳門的葡文名稱來歷說法也不同,一種說法為“泊口”的訛音。1535年(嘉靖十四年),前山寨都指揮黃慶請上官蕃移泊于濠鏡,名其名曰“泊口”,葡萄牙人訛聽為“MACAU”。另一說法,澳門南端天后廟,為福建漁民所建,福建漁民稱為“阿媽閣”,即現(xiàn)“媽閣廟”。公元1533年葡萄牙人初到澳門,在媽閣廟附近登岸,他們不知道地名,問當?shù)貪O民。漁民答曰:“媽閣”。葡萄牙人以為是地名,從此便稱澳門為“MACAU”,中譯音變成“馬交”。華人均稱此地為“澳門”,英國人稱它為“MACAO”,葡萄牙人稱為“MACAU”。
《澳門紀略》中稱:
“濠鏡澳之名,著于《明史》。其曰澳門,則以澳南有四山離立,海水縱橫貫其中,成十字,曰十字門,故合稱澳門。或曰澳有南臺、北臺,兩山相對如門云。”
《廣東新話》中稱:
“凡蕃船停泊,中以海演之灣環(huán)者為澳。澳者,舶口也。香山故有澳。名曰浪白,廣百余里,諸蕃互市其中。嘉靖門,諸番以浪白遼遠。重賄當事求(蟲+豪)鏡為澳,(蟲+豪)鏡在虎跳門外,去香山東南百二十里,有南北二灣。海水環(huán)之。番人于二灣中聚眾筑城。自是新寧之廣海、望峒、奇潭。香山之浪白、十字門。東莞之虎頭門、屯門、雞樓諸澳悉廢,而(蟲+豪)鏡獨為舶藪。自香山城南山往二十里,一嶺如蓮莖。(足+俞)嶺而南,至澳門則為蓮葉。……澳有南臺、北臺,臺者山也。以相對,故謂澳門。”
延伸閱讀:
《 澳門紀略》乃由 印光任、 張汝霖所撰,兩位皆曾出任澳門海防軍民同知(簡稱澳門同知)。1744年, 印光任成為第一任 澳門海防軍民同知后,已發(fā)現(xiàn)澳門的歷史地理資料非常缺乏,欲編撰一部澳門 地方志書; 印光任隨即開始搜集相關資料,于1745年完成了初稿。其實,早在1741年在 香山任職縣令的而 張汝霖,已開展了對 澳門的研究;1748年,張汝霖更被派出任澳門海防軍民同知一職。
印光任與 張汝霖各于在任 澳門同知時,各自搜集并累積了大量澳門地方之第一手資料。在1751年(即清 乾隆十六年) 印光任署 潮州知府, 張汝霖則在潮州出任鹽 運通判。兩位著者同時在 潮州任職,于是開始合力展開《 澳門紀略》的編撰工作。《 澳門紀略》以 印光任的初稿為藍本,再進行增刪修改,于1751年底便公諸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