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博物館介紹
澳門博物館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澳門博物館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澳門博物館介紹
澳門博物館坐落于大炮臺上,葡萄牙人最早的落腳點就在那里,是城市的心臟。俯看內港的大炮臺山被耶穌會士選中,他們在那里興建了炮臺、神學院及教堂,俗稱"大三巴"。大炮臺的興建整整用了九年的時間, 1617年動工,1626年竣工,1835年,在一次臺風中,因失火毀了神學院以及大炮臺的大部分建筑和教堂,只有教堂的前壁(俗稱牌坊)得以幸免。隨著時間的推移,圍墻內的地盤變成了氣象臺的駐地,亦成了市民和游客常到的公園,該地點還經常用來舉辦戶外慶祝活動,澳門音樂節的歌劇節目亦曾在那里演出。
澳門博物館的籌建工作于一九九五年四月正式開始運作,將大炮臺辟為博物館。而博物館工程亦于九六年九月動工,于九八年四月十八日建成啟用。建館工程包括兩部分:位于大炮臺的博物館展覽大樓及位于北面山丘的博物館行政大樓,總面積為2,800平方米,實際展覽面積約為2,100平方米,呈不規則四邊形。所有的古城墻均被修復,大炮亦面目一新,原先的入口再次向公眾開放,還在該入口處附近設置了一家茶座和一間商店。游客可自大炮臺盡享澳門及其離島的美景。昔日的游客需徒步穿越院子和長長的石階才能到達炮臺的大門,由于在建造博物館時,進行了挖掘工程,所以游客可從另一個有電動梯的入口,進入炮臺。在博物館前面的院子里有一個露天茶座供游客享用,一間商店,出售圖書和各種紀念品,還有在博物館內展出了本地藝術家譚勁制作的藝術品的石膏復制品。沿另一個電動梯子可到主入口處,這里矗立著一座殖民時期風格,乳黃色的穹拱,它跨越在大炮臺原來城墻之間。
澳門博物館 是一間展示澳門歷史和多元文化的博物館,館內的展品以其豐富和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展示數百年來澳門的歷史變遷,講述來自不同國家、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在澳門和平共處的生活。
博物館的一樓展區介紹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到達澳門之前各自的發展歷程、澳門的早期歷史、中國人與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貿易、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接觸,以及在此之后的數百年間逐漸形成的澳門文化。二樓展區從不同側面展示澳門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再現昔日澳門民間日常生活的場景,尤其是澳門人的休閑娛樂、宗教儀式和民俗慶典。三樓展區展示澳門今天的城市面貌和城市生活的特色,同時介紹以澳門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藝術品。
澳門博物館坐落在澳門著名的歷史遺跡大炮臺之上。大炮臺于十七世紀初由耶穌會會士興建,在長達三個多世紀的時間里一直是澳門防御系統的核心。大炮臺長期列為軍事禁區,直至1965年軍營改建成氣象臺之后才開放為旅游區。大炮臺地處澳門半島的中心地帶,登上大炮臺,整個澳門城區盡收眼底。大炮臺西側緊鄰澳門另一處著名歷史建筑--大三巴牌坊(圣保祿學院和圣保祿教堂遺址)。2005年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大炮臺和大三巴牌坊是構成澳門歷史城區的重要歷史建筑和遺跡。
澳門博物館于1998年4月18日落成開幕。博物館樓高三層,其中兩層建于大炮臺平臺之下,只有最上一層由原氣象臺的地面建筑改建而成,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大炮臺原有的建筑風格和地貌特征。
澳門博物館結構布局
此館共分三層,其中一二兩層位于炮臺地面之下,第三層則在炮臺上。博物館的展覽專題內容,大致上包含三大部分,他們分別在館內三層展區展示。
第一層
是澳門地區的原始文明展覽。在這層中主要介紹本地區的起源,及新石器時期至十七世紀中葉,澳門這個重要的國際(亞洲和歐洲)貿易商港的繁榮情況,這個時期就是澳門的黃金期。
第二層
展示澳門民間藝術與傳統文化。展示那些為澳門的社會文化帶來了豐富又獨特一面的文化題材,而這些題材就是從當地舊文化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有:澳門的傳統節慶、日常生活習俗、傳統手工藝及典型行業等。
第三層
展現澳門當代特色。這里是博物館的最后一層。主要介紹當代澳門的方方面面。從20世紀現時的長者可追溯回憶的年代起,至今天的各種社會狀況。行政大樓總面積合為2.300平方米,其中包括為市民及游客設計的禮品店及露天茶座。
博物館的行政大樓雖然位于炮臺之外,但是通過一條貫穿外墻,設有電動扶梯的隧道與展覽館大樓相連。樓內設有行政及技術人員辦公室、博物館藏品倉庫、修復室、工場、電腦部、保安中心及演講廳等等。此外,在炮臺范圍內,還有一個舊有的地下小室,是介紹大炮臺歷史的長期展覽室。參觀博物館后,游客可到館外的炮臺,那里地方寬敞,游客們可以懷著愉快的心情在那里漫步,俯瞰整個澳門的景色。
澳門博物館規劃特色
一是利用高新技術布展,表現手法新穎。澳門的博物館已突破了平面展覽模式,利用了立體、光、聲、像等高新技術,使布展手段煥然一新,在每個展區、展品前都裝備了放像機、電視機,還有多種語言的話筒任君選擇,再配合光、聲等,使所展出的事件或物品顯得惟妙惟肖,生動誘人。
二是巧妙地把博物館與旅游業結合起來。中國大部分博物館若收門票就很少人參觀,但澳門的博物館是另一種景象,參觀者絡繹不絕,其原因除了展出的內容有特色,布展陳列手法新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將旅游娛樂融入了博物館中,澳門的博物館基本上都設有咖啡閣、精品及圖書小賣部等,如:他們根據博物館的主題特點,結合展出中所提到的事件、人物、工具、生活用品等制作成各式各樣的旅游裝飾紀念品出售,收集整理相關聯的圖書供學者、游客選購詳細閱讀或研究,滿足不同層面的需求。
三是走大眾化路向明晰,觀眾可參與感強。澳門的博物館館藏文物不算多,但他們能發揮了現有文物的陳列作用,充分利用復制品、模型來強化陳列效果,改變了博物館陳列貴族化、過于追求學術化,而忽視一般觀眾心理的觀念和做法,大量展出平民百姓關心的日常物品或事件等,增強了觀眾的興趣,讓其有參與感。
四是吸引力大,可觀性強。參觀澳門的博物館總有一種令人"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感覺,當你參觀了開頭時,你就會產生往下看的欲望,很大程度上是利用高新技術、設備,通俗地把事件再現在觀眾面前,一新(新技術)一舊(舊事件)相結合,抓住了觀眾的好奇心理。
五是可操作性強,把支配權還給觀眾,讓觀眾當主人。在中國的博物館參觀,觀眾不是跟著導游行就是隨著解說員走,別人說什么你就聽什么,說多少就聽多少,稍不留神就聽得一知半解,一點主動權都沒有。而在澳門參觀博物館就大不一樣,可以有選擇地參觀,可以一般性地參觀,也可以深入了解,只要你在該展區或展品前按一下錄像顯示按扭就有相關的圖像顯現在眼前,還有多種語言的解說話筒供你選擇,可重復操作。這樣,在參觀時不僅不會影響到旁人,還會使觀眾有主人翁的感覺,走進博物館,聽、看、摸全由人支配??疾彀拈T博物館后,不僅使人們深受啟發,而且大大增強了人們做好"華博"籌建工作的信心。
澳門的博物館之建設經驗及布展、陳列手段,實在值得人們籌建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時借鑒,把其成功的做法與人們五邑僑鄉特色結合起來進行構思,走出自己的新路子。
看了澳門博物館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