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有什么重大意義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關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有什么重大意義,希望能幫到大家。
一、雕版印刷術的意義
隋唐文化為印刷術的發明提供了社會條件,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雕版印刷術才得以應運而生。到了唐朝。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文化、科技的鼎盛時期。在國家統一、政治開明、文化繁榮的社會氛圍下,人們對書籍產生了大量的需求。所有這些都為印刷術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歷史文獻和留存實物證明,促使印刷術發明的有兩大社會因素:一是佛教的興盛。需要大批量的佛經、佛畫;二是科舉制度的推行,刺激更多的人讀書。社會對書籍的需求量大增。隋唐社會,都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正如明代學者胡應麟所說:“雕本(印刷)肇自隋時,行于唐世,擴于五代。精于宋人。”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印刷術源自道家的雕版印刷,它活躍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宋仁宗時代的畢升發展、完善,產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傳至了歐洲,所以后人稱畢升為印刷術的始祖。中國的印刷術是人類近代文明的先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后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
雕版印刷術是一種具有突出價值且民族特征鮮明、傳統技藝高度集中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凝聚著中國造紙術、制墨術、雕刻術、摹拓術等幾種優秀的傳統工藝,最終形成了這種獨特文化工藝;它為后來的活字印刷術開了技術上的先河,是世界現代印刷術的最古老的技術源頭,對人類文明發展有著突出貢獻;它的實施對文化傳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條件。換句話說,在中國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即造紙術和印刷術與它直接相關,這在中國其他傳統工藝中是罕見的。
雕版印刷術則是唯一一個沒有區域限制影響遍布全國的文化形態,它的影響甚至傳及海外。作為一種民族遺產,它不僅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
雕版印刷作品多用于印刷佛像、經咒、以及歷書等。
二、雕版印刷簡介
雕版印刷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研究才發明的。自從漢朝發明紙以后,書寫材料比起過去用的甲骨、簡牘、金石和縑帛要輕便、經濟多了,但是抄寫書籍還是非常費工的,遠遠不能適應。
唐朝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1] 人們從刻印章中得到啟發,在人類歷史上最早發明了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貼上抄寫工整的書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紙正面和木板相貼,字就成了反體,筆劃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沒有字跡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體凸出的陽文,和字體凹入的碑石陰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時候,在凸起的字體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紙覆在它的上面,輕輕拂拭紙背,字跡就留在紙上了。
作為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剛經》(現藏大英博物館),不過雕版印刷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稱,揚州是中國雕版印刷術的發源地,是中國國內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藝的城市,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看了關于雕版印刷術的發明有什么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