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半坡歷史博物館
西安半坡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西安半坡歷史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半坡博物館簡介
西安半坡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位于西安市東郊浐河東岸、半坡村北,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西安旅游十大景點"之一,"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發現,共發掘房屋遺址45座、圈欄2處、洞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三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和第二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址,生動而具體地展現了我們祖先開拓史前文明的艱難足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與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展覽。
1961年國務院頒布半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半坡博物館被確定為全國一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1997年西安市政府將半坡博物館評定為“西安旅游十大景”之一。
二、歷史
半坡博物館在西安市東郊,有一座外形獨特的大型建筑物,這便是半坡博物館,1967年建成,是我國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會遺址,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因靠近半坡村,所以定名為“半坡遺址”。
遺址是1953年春在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偶然發現的。經專家勘察總面積為50000平方米。1954年至1957年進行大規模的發掘,已發掘出遺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共發現房屋遺址46座,圈欄2座,儲藏物品的地窖200多個,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甕棺葬73座,燒陶窯址6座,以及大量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們生動地展現了6000多年前處于母系氏族社會繁榮時期的半坡先民們的生產與生活情景。
三、藏品
為保護遺址和遺物,現設保護遺址大廳一個,遺物陳列室兩個,陶窖遺址一個。遺址大廳為3000平方米,是原始村落的一部分,其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為墻,露出地面的一半蓋上了屋頂,這種房屋既低矮又潮濕。到了原始社會晚期,才在地面砌墻,并用木柱支撐屋頂,這種直立的墻體及帶有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來我國傳統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這在當時可算是了不起的創舉。從遺址中還可以看到一條長300多米、深約5米、寬約6米的大鴻溝;這是護衛村落、不受外來部落的侵犯,防止野獸突然襲擊的防御工事。遺址中還能見到公共的墓地,有的墓地上放著甕罐,甕罐上邊蓋著陶盆,陶盆中間鉆有一小孔,人死后尸骨放在甕罐中,小孔的作用是讓死者的靈魂進出方便。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點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運用重心原 理的一種汲水器。
具體方法是在雙耳上系上繩子,由于水的浮力, 瓶子一接觸水面就自動傾斜,灌滿水后又因為重心移動而自然豎 起。用它盛水還有兩大特點,一是便于手提與肩背,二是口小, 灌滿水后從河邊到居住區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遺址中還有儲藏物品的地窖和公共倉庫等。
兩個陳列室陳列的是從遺址中發掘出來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遺址發現的生產工具,有石器、漁具、紡輪、骨針、魚鉤、魚叉等,我們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產活動的各種場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會生活、文化藝術和各種發明創造。
從半坡遺址中看到的大量絢麗多彩的陶器,表明這一時期的文化為彩陶文化。彩陶文化首次是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的,因此半坡遺址是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
四、陳列
半坡博物館陳列展覽面積約4500平方米,分出土文物陳列,遺址大廳和輔助陳列3個部分。出土文物陳列由第一展室組成,主要展出半坡遺址和姜寨出土的原始先民使用過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藝術品等,遺址大廳是就地發現,原貌保存的半坡先民居住區的一部分,面積約3000平方米,包括半坡先民居住過的房屋,使用過的窯穴、陶窯、墓葬等先民遺跡,輔助陳列有第三、第四兩個展室。主要舉辦一些史前文化相關的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史、古人類史方面的專題性展覽。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門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回歸自然,回歸歷史,回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流連忘返。
近年來,博物館又興建了反映原始社會生產、生產狀況的半坡母系族村,它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題,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了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游、娛樂于一體,被中外游客譽為“華夏歷史第一村”。 館內現有藏品三萬余件,均為仰韶、龍山等史前文化類型的文物,代表性藏品有人面魚紋盆、鹿紋盆、人頭壺、人面鳥頭紋瓶等。建館以來,在舉辦半坡遺址自然陳列和出土文物陳列兩個基本陳列的同時,輔以原始社會史、貴州民族節日文化展覽等專題展覽。出版有《西安半坡》、《半坡博物館三十年科研論文選編》、《半坡遺址》、《史前研究》等書刊圖錄。
看了西安半坡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