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介紹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32號,是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簡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32號,是省級綜合性地志博物館,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文物和標本收藏保護、科學研究和宣傳教育機構。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于1959年正式成立,原館初步設計是農業展覽館,為山字形平房建筑,1962年遷至現址改為博物館并對外開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館名是老一代革命家朱德委員長1959年來新疆視察工作時為題寫的。2005年新館建成,建筑面積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主體高18.5米,該館科研工作以館藏文物為重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是中國省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位于烏魯木齊市西北路。1953年籌備,1963年10月1日正式開館。
該館藏品3.2萬件(號),其中一級品288件。有絲毛棉麻織物(包括錦、綺、綾、羅、紗、縵、絹、印染、刺繡等大量漢—唐絲織品,毯、氈、絳帶、刺繡等古代毛織品),多種文字(漢文、回鶻文、 佉盧文、吐火羅文、梵文、古和田文、吐蕃文、阿拉伯文、粟特文等)書寫的文書、簡牘,晉—唐時期木雕、泥塑俑像及紙本、絹本人物,花鳥繪畫,具有斯基泰文化特征的青銅器,以及新疆各兄弟民族的服飾與工藝品構成了獨具一格的藏品特色。此外,還有部分古生物化石和古尸標本等。
該館基本陳列有“新疆歷史文物”、“新疆民族民俗”。還舉辦過“中國原始社會”、“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的高昌封建社會”、“偉大祖國絲織工藝”、“新疆原始社會”、“漢——唐時期的新疆”、“新疆石窟壁畫(摹本)”、“新疆出土文物”、“祖國錦繡”、“新疆古尸(及伴出文物)”、“館藏書畫”等專題陳列和展覽。“新疆民族民俗”、“新疆古尸及出土文物”、“新疆石窟壁畫”等陳列曾先后應邀到北京等地展出。1986年“中國新疆文物”先后在日本長島、東京、岡山、仙臺等地展出;1988年“新疆民族民俗文物”、“新疆維吾爾族工藝品”分赴澳門、香港展出。
二、展館特色
該館科研工作以館藏文物為重點。在泥塑俑像的修復與復制,古尸處理與保護,以絲網加固法修復殘破的栽絨鞍毯(76×74厘米),以自建傳統小窯復制陶器,揭裱古代書畫等方面都已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在古代絲織品研究方面突破了前人“唐代緯錦”說的局限,對唐代印染工藝,尤其是久已失傳的“夾纈”工藝作了恢復并使之再現。在回鶻文文獻與吐魯番出土漢文文書的整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科研人員(包括與外單位人員合作)完成的論著先后分別在全國或自治區專業刊物或結集發表,有的以專著問世,其中有的論著曾分別獲1983年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不同等次的優秀成果獎。新疆博物館下設保管部、考古部、陳列部、群工部、文物保護技術部、資料室、辦公室、保衛科、后勤管理科9個部室。職工由維、漢、哈、蒙、回、錫伯、滿、俄羅斯、撒拉、壯10個民族組成。建館至今,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各項事業不斷發展,發掘和征集了大量珍貴文物,現已收藏歷史、民族、革命等各類文物和標本4萬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近400件,約占全疆總數的60% 。
新疆博物館新館在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和中央有關部委的關心支持下,作為自治區重點建設項目,于2005年9月20日隆重開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自治區黨委書記王樂泉、自治區主席司馬義•鐵力瓦爾地等領導親臨博物館,為新館開館剪彩。新館建筑面積17288平方米,地下一層、地上二層,主體高18.5米,玻璃穹頂頂標高29.5米,建筑平面基本呈“一”字型平面對稱布局,具有濃郁西域風格和新疆地方特色。現在對外開放的展覽有:《找回西域昨日輝煌——新疆歷史文物陳列》、《新疆民族風情陳列》兩個基本陳列和《逝而不朽驚天下——新疆古代干尸展覽》、《歷史的豐碑——新疆革命史料展覽》兩個中型展覽。
建館40多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新疆博物館充分運用新疆各地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以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為己任,在突出新疆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在區內、區外,國內、國外,共舉辦了各種形式和題材的專題性和臨時性的大小陳列展覽八十余項,接待國內外參觀者上千萬人次。在弘揚祖國優秀歷史文化、科學普及、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維護祖國統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擴大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宣傳了新疆。
三、珍貴藏品
青銅武士俑高40厘米。1981年出土。頭戴高筒尖頂彎鉤寬沿帽,上體裸露,腰系短裙,大眼高鼻,體格強健。據分析,該俑的身份當是公元前5世紀左右,生活在今新疆伊犁地區的古代塞人武士。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漢代。長18.5厘米、寬12.5厘米。1995年出土。此錦的紋樣和文字,是根據東漢時期廣泛流行的五行學說而設計的。錦面上織出的虎、鳥、避邪(神鹿)等動物,也與五行學說中關于東西南北中五方的空間觀念相聯系。另有四個排布成四方形的圓環紋,可能是星象圖的象征。
焉耆語<彌勒會見記>劇本殘頁唐代。長27.5厘米、寬18.5厘米。1975年出土。共發現44頁,均為兩面墨書。劇本是一部大型分幕劇作,內容是說年已120歲的婆羅波婆離夢中受天神啟示,想去拜謁釋迦牟尼如來佛。但因年長,不能親身前往,故派其弟子彌勒等十六人,代表他謁佛致敬。這是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劇本。
看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