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博物館
中國農業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籌建,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國農業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中國農業博物簡介
中國農業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東三環北路,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籌建,1986年9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接待國內外賓客。中國農業博物館的館舍是于1959年建成的全國農業展覽館建筑群的一部分。
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 中國農業博物館占地面積43萬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12.4萬平方米,保存有農業文物、標本、古籍和傳統農具等各類藏品近5萬件,其中文物2萬余件,珍貴古籍圖書3萬余冊。
二、歷史沿革
1983年7月,國務院批準籌建中國農業博物館。
1986年9月,中國農業博物館建成正式開館。
1987年9月,博物館舉辦開館一周年小型展覽,向捐獻文物、農具、書籍的各界人士頒發收藏證書,請知名書畫家現場創作,正式確定中國農業博物館館徽。
1991年"中國能源館"開館、"百草園"建成,博物館展陳面積近萬平方米。
2006年起,國家先后投資近3億元對博物館的館舍、園區和展陳進行改造。
2009年9月,改造后的中國農業博物館新館陳列重新對外開放。
2012年,中國農業博物館獲批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3年9月24日,中國農業博物館慶陽分館在甘肅省慶陽市掛牌成立。
三、陳列展覽
臺灣蝴蝶展覽
臺灣蝴蝶展覽從臺灣木生昆蟲博物館引進,蝴蝶種類共計500余種2000多只,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品種;精心制作的17塊展板,詳細介紹了蝴蝶的一生、生活的環境等大量與蝴蝶有關的科普知識;用蝴蝶翅作的世界名畫如:《拿破侖》、《拾麥穗》、《牧羊女》等。臺灣木生昆蟲博物館建館歷史悠久,珍藏著許多世界著名昆蟲標本,是中國兩大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昆蟲博物館之一。
五彩貝螺展
五彩貝螺展覽是中國農業博物館與社會上私人收藏愛好者合作辦展的首次嘗試。它向廣大觀眾展示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00余件貝螺標本,其中有不少是世界名貴稀有貝螺品種,如鸚鵡螺、大法螺、黃金寶螺、翁戎螺、西太平洋左旋角螺等。展覽還通過展板圖文并茂地介紹了貝螺動物的軼聞趣事:會"飛"的貝、古老的鸚鵡螺、貝類之王、貨貝、珍珠的誕生、會鑿船的船蛆、會造"煙幕彈"的烏賊、大法螺的故事、貝殼收藏家。
《愛我中華·保護環境》圖片展
"愛我中華·保護環境"圖片展覽用大量的珍貴圖片從"大好河山、美麗家園"、"環境污染、禍國殃民"、"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碧水藍天、任重道遠"、"標本兼治、國泰民安"等五個方面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以及環境污染帶來的危害,喚醒人們的環保意識。該展覽介紹了中國環境保護的現狀、世界和中國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的種類及其危害、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環境保護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內容。此外,還介紹了許多環境保護方面的科普知識。
微縮中國傳統農具展
微縮傳統農具展覽按照1:4~10的比例將傳統農具制作成模型,包括犁、耙、踏犁等耕作器具,桔槔、拔車、擔桶等灌溉器具,牛車、推車等田間運輸器具,稻桶、吊篩、石滾等收獲器具,還有生活器具共140多件。配套有反映中國農具發展史的科普版面。
四、館藏文物
根據2016年1月該館官網顯示,中國農業博物館保存有農業文物、標本、古籍和傳統農具等各類藏品近5萬件,其中文物2萬余件,珍貴古籍圖書3萬余冊。
石器:收藏有新石器時期的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等文物約200余件。
陶器:陶器有彩陶、素陶、元黑陶、彩繪陶、單色釉陶、復彩釉陶、唐三彩等幾大類,其中除彩陶以外,其他類型以明器居多。
青銅器:青銅器大約100余件,包括兵器、生活用具或禮器。
鐵制農具:鐵制農具300余件,以出土的遼金時代中國北方鐵器為主。
農畫:農業宣傳畫2000多幅,包括著名畫家如金梅生、韓美林、戈湘嵐、劉文西等的獲獎作品和代表作。
傳統農具:傳統農具5000余件,范圍覆蓋全國除臺灣省以外的30個省區。
自然標本:自然標本主要包括珍稀動物標本、珍貴植物標本和全國土壤標本三大類,其中珍貴自然標本3000余件。
文獻:館藏文獻近7萬冊,其中珍品特藏近3萬冊。
看過中國農業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