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博物館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國家辛亥革命博物館旅游景區。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辛亥革命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辛亥革命博物館簡介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位于武昌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端,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國家辛亥革命博物館旅游景區。主體建筑為二層紅色樓房,因此又稱"紅樓"。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成功后,革命黨人進駐這里,成立軍政府,發布了第一號布告,宣布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這里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學、照片資料。
辛亥革命博物館全稱為武漢辛亥革命博物館,也稱武漢辛亥革命紀念館,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址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也稱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軍政府舊址、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等,俗稱紅樓。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依托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面首義廣場。舊址占地面積18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近10000平方米。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1981年,紀念辛亥革命70周年時,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即清末湖北諮議局的舊址,武昌起義勝利后,革命黨人在此建立了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建立了紀念館,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著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4A級景點。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在紅樓內開辟的以紀念辛亥革命為主題的專題性紀念館,由國家名譽主席宋慶齡題寫館名,紀念館占地28畝,建筑面積6000多平方米,館內收藏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分為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紀念館樓前建有碧樟廣場,廣場中矗立有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銅像。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在湖北軍政府的舊址上建立的,現在經過復原和修葺,湖北軍政府遺址也一并向游人開放,名為“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以主樓為主,再現了湖北軍政府成立初期的原貌,現對游人開放的陳列有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洪臥室和會客室、秘書處、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孫中山會見湖北軍政人員的會客室等。
二、歷史簡介
“紅樓”——大清王朝的斷頭臺,默默地訴說著這段歷史的壯歌。“紅樓”始建于1909年,當時作為湖北省資議局辦公樓。當年張之洞興辦洋務運動也使這樓被刻畫上西洋文化的痕跡。然而洋務運動挽救不了腐敗的清朝,1911年10月10日,農歷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孫中山領導下的湖北地區的革命黨人,舉行了震驚中外、名垂千史的武昌起義,次日就在這樓里,成立了革命軍政府,宣布廢除清朝封建帝制,成立中華民國。從而將大清王朝以及數千年的中國封建帝制推上了歷史的斷頭臺。“紅樓”是歷史的見證人,透過她我們仿佛能聆聽到起義將士們的歡呼聲,目睹到起義將士們的驕健身影。武昌起義一聲炮響,結束了中國的封建王朝。
她在歷史上的重要意義和今天的現實意義我們都應該大書而特書。今天在臺灣的一小撮臺獨份子大放厥詞,數典忘祖,誰說中華民國在臺灣?中華民國的起點明明是在大陸,明明是在武漢!明明是在武昌明明是在“紅樓”國民黨在臺灣下臺如今落迫到這步田地,就應該好好的反思反思,來看看“紅樓”吧,想想你們的先輩吧!可是,目“紅樓”中人少客稀,有多少武漢人來過“紅樓”?幾多外地人來過“紅樓”?國共兩黨的歷史都充滿了傳奇色彩,民國演義也有各種版本,人們卻熱衷于看韶山,游井岡,奔廷安,吊黃埔……,其實,也應該來看看“紅樓”啊!“紅樓”很值得一看!“紅樓”——辛亥革命的豐碑,武漢為你光榮,中華為你光榮!
三、陳列文物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后,即在此建立了革命軍政府,頒發公告,宣布廢除封建帝制,成立中華民國,并電通全國,號召各省起義。1981年10月被辟為紀念館,珍藏大量文物和文學、照片資料。
該館基本陳列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館內收集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其中有孫中山簽發的“李翊東前往贛州辦理要事”的大元帥令和王霞宙、張善子繪制的劉靜庵烈士畫像等珍品。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內恢復原貌開放陳列的有: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洪臥室和會客室、秘書處、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孫中山會見湖北軍政人員的會客室等。
辛亥革命博物館是以收藏辛亥革命時期及辛亥革命人物相關的文物見長的專題性博物館。20多年來,本館同人篳路藍縷,四出奔波,廣事搜集,已收藏文物數千件。部分已在本館展覽中展出。本館保護收藏文物可分兩類:一是不可移動文物,一是可移動文物。本館依托的武昌起義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屬于不可移動文物,它是中國第一個共和政權的誕生地。1961年,舊址即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移動文物中,以民元前后文物居多,其中尤以“辛亥名人字畫”、“共和紀念瓷器”和“近代名人家譜”各成序列,頗具特色。
四、文化遺跡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981年在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之際建成,宋慶齡名譽主席親筆題寫了館名。館內收集有與辛亥革命有關的歷史文物1000多件,歷史照片10000余張;有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孫中山先生生平事跡展覽、黃興先生生平事跡展覽等基本陳列。在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內恢復原貌開放陳列的有:軍政府大門、軍政府禮堂、黎元洪臥室和會客室、秘書處、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孫中山會見湖北軍政人員的會客室等。
館內不僅復原了軍政府大門、軍政府會堂、黎元洪起居室和會客室、孫中山駐鄂會客室、黃興召開軍事會議的會議室和宋教仁起草《中會民國鄂州臨時約法草案》的軍政府秘書處等史跡點,再現了當年的歷史場景,而且還舉辦了反映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實和孫中山、黃興生平事跡的展覽;編輯出版的有關辛亥革命的介紹性讀物、資料性書籍和學術專著達10余種;接待海內外游客累計近300萬人次,其中包括來自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30余萬人次。
1995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江澤民親筆題寫了匾名;1997年,又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該館已經正在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發揮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看過辛亥革命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