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博物館
上海公安博物館是國內首座公安專題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上海公安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上海公安博物館簡介
上海公安博物館是國內首座公安專題博物館,展館面積8500平方米,于1999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設序館、公安史館、刑事偵查館、治安館、交通館、監獄館和看守所館、消防館、裝備館、英烈館、警務交流館和消防模擬演練館等10個分館,記錄了1854年上海建立警察機構100多年來的歷史沿革以及公安干警在打擊犯罪、保障各項建設、維護社會穩定等各方面的業績。同時,博物館還收藏了從晚清至今公安題材的中外藏品10000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 49件,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博物館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上海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上海市公安博物館首次正式展出了來自17個國家的200余款各式槍支。這些槍原來散落在其它展館和槍庫中,經該館一年時間的收集和整理,形成此次展覽。
展出的各類槍支,規格之全,珍貴程度之高,堪稱世界之最。其中既有各個時代的代表槍支,還有各種著名品牌、型號和偽裝成普通用品的槍支。特別是一把由孫中山先生使用過的勃郎寧手槍,被視為鎮館之寶。此外,舊上海灘風云人物--青幫頭目杜月笙、流氓頭子黃金榮使用過的水果刀手槍、三寸金槍也在展品之中。
二、館內的槍
我國只有北京和上海兩個公安專業類博物館;而在世界范圍內的公安、警察博物館中,上海市公安博物館都可算是規模較大、藏品較多的一家。
槍支是一種傳統的精密機械設備,隨著科技發展,在不同階段又融進了許多新技術,特別是有些槍支工藝精美,成為藝術品。因此長期以來,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許多人對作為工藝品的槍支抱有濃厚興趣。
為滿足觀眾需要,上海市公安博物館從去年開始籌備世界名槍展。博物館工作人員一方面將散落在各個展館中的槍械重新排列組合,同時在全市各槍庫中尋找年代久遠的各色名槍。至辦展前夕,上海市公安博物館總共找到了238款有確切資料的槍支。
汪館長介紹,其實,此次展出的這些槍支僅僅是上海眾多槍庫藏品中的極小部分。由于上海槍庫的專業化程度極高,槍庫中恒溫恒濕,所有不使用的槍支都用粘度很高的槍油封住,所以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槍庫內槍支生銹的情況。這給展品的質量提供了堅實的保證。
另一方面,從20世紀50年代起,上海就對槍庫建立起了嚴密的防盜和管理系統,所有槍支都登記在冊,通過電腦就可以查出槍的來源、以前是何人擁有、現在為何人使用。所以從未發生過失竊事件。
此次展出的一些槍支,無論是其自身蘊涵的歷史背景,還是使用者的特殊身份,以及其所代表的高超槍支制造工藝,都大有說頭。
槍械發展見證歷史
展品當中,有1640年意大利制造的發火手槍,有17世紀蘇格蘭制造的打火轉輪手槍,有18世紀英格蘭制造的火帽式長槍,有18世紀德國騎兵使用的燧發單管手槍,有18世紀意大利制造的前裝式燧發小手槍,還有19世紀美國制造的雙管火帽槍。
在現代人的眼里,這些精心打造的古老槍支,無疑具有珍貴的收藏價值和觀賞價值。然而,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列強就是憑借這些槍支,打開了中國的大門。
許多人也許不知道,現代槍支的鼻祖其實是在中國。
在展品中,有一件很不起眼的展品,樣子和大小有些像我們現在的打氣筒。這是一支由巨竹制成的突火槍,是我國南宋軍事學家陳規于公元1132年發明的。公元1259年,南宋壽春府(今安徽壽縣)又制造出一種突火槍,也是用巨竹作槍筒,發射內裝有黑火藥、瓷片、碎鐵、石子的子窠,燃放后,膛口噴火焰,子窠飛出散開殺傷對陣的敵人。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它比西方早了好幾百年。
到了十四世紀初,西方才有人研究熱兵器。十四世紀中葉,由意大利人發明了火門槍。但它僅是一根簡單的鐵管,別無其他零件,采用實體球形彈丸,由槍口將黑火藥和球形彈丸裝入槍管內,從火門點燃火藥射擊。
鎮館之寶--孫中山自衛手槍
在裝備館展柜最醒目位置上擺放的兩把手槍,是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經用過的。
孫中山護身手槍
孫中山護身手槍一把是西班牙制造的7.63毫米口徑阿斯曲拉駁殼槍,俗稱"快慢機"。這是一把非常珍貴的禮品槍,槍身紋飾華麗,24K鍍金,槍柄用深海貝殼鑲嵌。
而它邊上那把比利時制造的6.35毫米口徑勃郎寧手槍,則像一只丑小鴨,黑黑的槍身黯淡無光,小小的槍體遠沒有阿斯曲拉槍那么張揚。
但就是這把槍身編號為464550的勃郎寧小手槍,卻被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們一致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成為上海公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原來,1895年10月26日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先生脫險赴港,并取道美國檀香山,抵達英國倫敦。在那里,孫中山先生遭到清政府駐英大使館逮捕,后經孫先生學醫時的老師康德黎鼎力相助而獲救。這就是著名的"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