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博物館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于四川省自貢市的東北部,距市中心11公里。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恐龍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自貢恐龍博物館簡介
自貢恐龍博物館位于四川省自貢市的東北部,距市中心11公里。它是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一座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后,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博物館占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幾乎囊括了距今2.01-1.4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
二、恐龍群窟
馳名中外的自貢市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位于自貢市中心東北11公里處,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于1972年發現,已陸續發掘出大批珍貴的恐龍化石,成為一個罕見的化石寶庫。經勘察,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化石富集區達1.7萬平方米,共分為3到4個小層。在僅兩個800多平方米范圍內就發掘出恐龍個體化石近百個,完整和較完整的骨架30余具。其恐龍動物群包括3個綱、11個目、15個科、近20個種,并出土了一批珍貴的伴生動物化石。這個化石群中,相當部分是新屬新種,有長達20米的亞洲第二長龍、植食性長頸椎蜥腳恐龍、兇猛的食肉性恐龍、身材矮小的鳥腳類恐龍和極珍貴的原始劍龍,在國內外同地質時代的地層中實為罕見,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和游覽觀光價值。為研究恐龍及古爬行動物分類、生態、生理、生活、演化規律以及古地理、古氣候和中生代地學等提供了實物依據,成為世界侏羅紀化石研究的重要場所,同時也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個扣人心弦的異景奇觀,被譽為"恐龍群窟,世界奇觀","中國的國寶"。
館建設
大山鋪恐龍化石一經面世,便震驚了古生物學術界,也引起了海內外學者的重視和游人的青睞。它的發現,填補了恐龍演變史、發掘和研究史上的空白,像一塊磁石吸引著中外專家學者和游人,從發掘化石以來,每年慕名而來的游客不下20萬人次。恐龍化石還多次應邀到歐洲、日本、東南亞等地展出。為了再現自貢地質史上這一光輝篇章, 1984年起,國家投資數千萬元,在大山鋪恐龍化石遺址發掘現場修建了亞洲最大的恐龍博物館--自貢恐龍博物館。這是繼美國國立恐龍公園、加拿大恐龍公園之后的世界三大恐龍博物館之一,被譽為"東方龍宮"。1991年自貢恐龍博物館被評為"中國旅游勝地四十佳"并列入世界地質遺產提名錄,2002年成為首批國家地質公園,2008年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加入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現已成為中外游客向往的旅游勝地。
化石發掘
三大主題
第一部分著重介紹與恐龍相關的基礎知識。
第二部分主要介紹大山鋪的各類恐龍化石。按照情景式進行陳列,共有9組,分別是:生死時速、奮起反擊、溫馨家庭、舐犢情深、結伴而行、恐龍王國的小不點、弱肉強食、生命的延續、垂死掙扎等。它們陳列在高大寬敞的裝架廳里,這里有十多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其中"天府峨嵋龍"是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椎支得老高,離地面約9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大廳里除了"天府峨嵋龍"之外,還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勞氏靈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但它全身長僅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地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何信祿龍,早期的比較原始的劍龍-太白華陽龍等。二樓還有恐龍時代動植物展廳和化石珍品廳。
第三部分是恐龍埋葬遺址。這里向人們展現了大面積的發掘現場。
建筑
自貢恐龍博物館主館建筑以"洪荒時代,一堆化石"為構思基調,巨石形體為造型基礎,遠眺如同一座巨型"巖窟",俯視又恰似一具側臥著的大恐龍,寧靜而有動感。博物館由中國建筑西南設計研究院設計,是中國現代博物館建筑設計的經典之作,曾榮獲"全國優秀工程一等獎"、"國家建筑工程金質獎","新中國成立50年四川十大建筑""二十世紀有代表性的三十個中國精品建筑"和"1901-2000年中華建筑百年經典"等殊榮。
除主館外,"龍宮"的其它配套設施都一如主館的巨石體造型,外砌棱角分明的砂巖條石,它們與主館互為映襯,形成眾星捧月之勢。
2002年興建并投入使用的游客中心,是恐龍博物館的又一標志性建筑。它在外觀造型上酷似一具巨大的恐龍,形象生動,氣派大方;不失為個性突出,特色鮮明的樣板工程。
展廳
自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現有基本陳列"侏羅紀恐龍世界",按照"恐龍世界--恐龍遺址--恐龍時代的動植物--珍品廳--恐龍再現"順序展開,吸收現代陳列理念,采用場景式展示、擬人化組合,輔之以聲、光、電及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展開了一幅蔚為壯觀、神奇瑰麗史前畫卷,再現了由恐龍及許多早已消失的物種構成的神秘多姿的侏羅紀時代。同時,還突出展示了博物館的精華-化石埋藏現場,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充分體現了專業博物館與遺址博物館的雙重特色。
館構造
自貢恐龍博物館建筑設計新穎,造型別致,由若干座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功能有別的石砌體建筑構成,好似一塊塊大砂巖狀體錯落有致的散布在一片亞熱帶植物群之中。其中一座中空的橢圓球形石砌體,坐落在一片綠色環狀草坪之中,遠看像一個碩大的恐龍頭,又好似一個巨大恐龍蛋,這就是大型石雕:"史前魂"。博物館主館建筑粗獷樸實,簡練渾厚,氣勢雄偉,其造型呈巖窟狀,遠望如一堆黃色巨石,與周圍中生代殘存植物相映生輝,給人一種遠古洪荒的印象。
從"龍宮"大門進去,一步跨過時間千萬載,進入遠石恐龍時代,眼前呈現的是一個蔚為壯觀的史前景象:中央大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好似一個龐大的"恐龍公墓",眾多的動物遺骸,酷似慘遭殺戮后被"活埋"的"萬龍坑"。這種神奇的自然景觀,令人嘆為觀止。化石埋藏廳是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精華,面積約1000平方米。現已剝露出重疊交錯堆積的多種恐龍化石和共生動物化石約40個個體材料。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況。
博物館的二樓是恐龍時代動植物廳,陳列著從這個化石址出土的近20種動物化石標本。形態各異的恐龍及其共生動物如魚類、龜類、兩棲類、蛇頸龍類、翼龍類、三列齒獸類的化石標本,向游人展示了一個大山鋪中侏羅世紀恐龍動物群的生態面貌與組合特征。進入這個大廳,猶如來到了遠古的"龍世界"。
看了恐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