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市博物館
荊門市博物館屬省轄市級的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荊門市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荊門市博物館簡介
荊門市博物館屬省轄市級的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博物館,集文物保護、征集、收藏、研究、展示于一體,系統收藏中國古代、近現代、當代珍貴文物。常設三個基本陳列:"包山楚墓出土文物陳列"、"戰國女尸及郭店楚簡展覽"、"精品文物展覽"。常年舉辦各類主題鮮明、形式新穎、內容豐富多彩的臨時展覽,向公眾全面展示與宣傳荊門的歷史文化,傳遞多元的文化信息。2000年、2002年被、省政府公布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荊門市博物館位于湖北荊門市象山大道北段西側,占地面積15.72畝。
荊門市博物館行政上隸屬于荊門市文化體育和新聞出版局,副縣級事業單位。現有干部職工68人,其中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3人,中級職稱52人,助理職稱10人。內設辦公室、計劃財務科、文物考古研究所、陳列展覽部、保衛科、藏品保管部、產業管理科、郭店楚簡研究中心、城區文物管理所、群眾工作部十個內設機構。
荊門市博物館[1]成立于1984年,原址在古建筑陸夫子祠內,隨著大量文物的出土,面積窄小的舊館根本無法容納和對外展出日益增多的藏品,1987年選址象山大道北端11號(后門牌更換為象山大道19號),政府投資320萬元建新館, 1993年11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新館占地18畝,建成 3300 平方米陳列大樓一棟,內設4個展廳,以包山楚墓文物最具特色。隨著文博事業的發展,市政府于2001年投資150萬元建成“珍寶館”,建筑面積達1200平方米,用于專題陳列“戰國女尸及郭店楚簡”;2010年投資420萬元、建筑面積2068平方米的中心文物庫房建成并投入使用;2010 年,位于白云大道4號的荊門市城區文物管理所并入荊門市博物館,其道教文化建筑群——白云觀占地15畝。
荊門市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6萬余件,三級以上文物700余件,文物總量和一級文物藏量在地市級博物館中均居前列。特別是館藏的“郭店楚簡”、“戰國女尸”等多件藏品在全國乃至海內外均有重大影響。“郭店楚簡”被海內外學術界公認為“世界最早的原裝書”;“戰國女尸”比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女尸早200年,被稱為“中國第一濕尸”,經國家文物局鑒定為國寶。
荊門市博物館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在文物保護、文物考古研究、文物收藏保管及文物陳列布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的努力,荊門市博物館事業必將邁上新臺階。
二、旅游景區
包山楚墓專題陳列
荊門,位于江漢平原西北部,是楚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帶。素有“荊楚門戶”之稱。這里,豐富多彩的楚文化遺存遍布全境,楚故都紀南城也因在我市紀山之南而得。這里,蘊藏著楚國歷史文化的無窮奧秘。1987年,為配合荊沙鐵路工程,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十里鋪鎮發掘的包山楚墓群,敲開了荊門地區楚文化寶庫的門扉,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湖北乃至全國楚文化考古的重大考古發現。
包山楚墓有大、中、小三種不同等級的墓葬,時代屬戰國中期偏晚,距今約23000年,二號墓規模最大(俗稱“包山大冢”),墓主人名邵陀,生前室楚國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官居左尹,爵至大夫。一、四號墓次之,五號墓最小。四座墓構成了以邵陀為主體的核心家族墓地。
精品文物展覽
荊門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從上世紀中葉發現的京山屈家嶺遺址、鐘祥六和遺址、沙洋馬家院遺址、荊家城遺址到龍王山遺址等等,荊門境內到處都有原始人類在這里生息繁衍,勞動創造的村落,甚至是城堡遺跡。沙洋縣境內的紀山,是古代楚國名山,楚國建都四百余年的紀南城(也稱紀郢)就是因為建在紀山之南坡而得名。這里埋葬這無數座地下“博物館”、“圖書館”。已經出土和等待開掘的楚文物,都表明了楚文化的博大精深。爾后的各朝各代,均有大量文物出土。我們從中挑選出一批不同時期的文物精品,舉辦了精品文物展,該展覽內容豐富、展品精致、形式新穎,展覽質量和效果均達到一流水平。展示的文物有新石器時代龍王山墓地出土的石器、玉器;戰國時期做工精湛的越王州勾劍;先進的古代兵器有銅戟、銅弩機;宋代美輪美奐的臥女荷葉三彩枕;明代稀少而珍貴的隨葬銅俑;戰國時期制作細膩的銅鐃;漢代繪有精美圖案的漆盤;華麗精致的車轡;造型藝術別致的人騎駱駝銅燈;元朝文字均勻、秀美的八思巴銅印等,這些文物反映了荊門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鮮明特征。
戰國女尸及郭店楚簡展覽
“戰國女尸及郭店楚簡展覽”是采用高科技手段精心設計而制作的精品陳列。展示的郭家崗戰國女尸是目前我國保存最好的濕尸,墓葬出土的絲綢則是楚國的又一“絲綢寶庫” ;展示的郭店楚簡是迄今我國一次性出土數量最多、保存最好、內容最豐的一批楚簡,其內容大都為先秦佚籍,它的出土改寫了中國古代思想史,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簡上字體典雅,堪稱古代書法藝術精品。
看了荊門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