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博物館
201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又誕生了一個博物館--哈工大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哈工大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哈工大博物館簡介
2010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中國又誕生了一個博物館--哈工大博物館。
它坐落在公司街一座奶黃色的二層小樓--哈工大"老土木樓"。"老土木樓"建于1906年,這一年是中東鐵路建成通車后的第四年。1909年這里曾是俄國駐哈爾濱總領事館,1920年成為中俄工業(yè)學校(哈工大前身)的校址。它歷經(jīng)百年,仍不失為歐洲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的經(jīng)典之作。
20世紀20年代,登上這座建筑的三層瞭望塔樓,松花江清晰可見,整個哈爾濱一覽無余,所見的風光無與倫比。
哈工大博物館雖算不上高大宏偉,但卻深沉含蓄、端莊典雅,標志性的拱形門、外墻哥特式的浮雕,這百年古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珍貴的文物展品,訴說著哈工大那些灰飛煙滅的歷史故事。
二、館藏歷史
百年樹人辦學歷史
博物館,古老的百年建筑,已成為母校的符號。2005年進行過保護性土建改造,所保留的哈工大90余年發(fā)展的歷史遺跡,足以讓人震撼。
百年地磚,1906年鋪設在門廳中,讓每一個參觀者俯首嘆奇:它雖色彩模糊剝落,但精致的幾何圖案仍不失其古樸典雅。1920年建校時,它就被打上歷史的烙印,注入了靈性與精神,堅實地為一批批中外學子鋪就成功之路。如今,它無聲地向人詮釋著那曾經(jīng)的歲月……
百年墻裙,進入序廳便可看到兩側走廊紅褐色的歐式木墻裙,它與百年老樓的墻體融為一體,守護著進進出出的一代代學子,見證著哈工大精神和文化的發(fā)展脈絡……
百年鐵藝,1906年此樓落成時的鏤空雕花鐵藝樓梯扶手護欄,造型精美、漂亮別致,其堅實牢固的程度,令人驚嘆:它竟經(jīng)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滄桑巨變!
百年地板,1906年鋪設的木地板被保留下來,在二樓專設了展位。當年在這樓里學習和工作的人,參觀時常常會問上一句:"那木地板還有嗎?"老土木樓的木地板給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它斑駁破舊的磨痕,刻滿百年滄桑和沉淀。自1920年建校,俄、中、猶、波、日、朝等學子紛紛來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求學訪問。
老樓歷史
進入序廳,首先跳入眼簾的是匠心獨運、別具一格的"學子林",人們在這里駐足、品評、陶醉……1920-2010,這是跨世紀穿越時空的相聚,是來自不同國度的風華學子:20世紀30年代畢業(yè)的臺灣前"行政院長"孫運璇、40年代畢業(yè)的朝鮮前國家副主席李鐘玉,就昂首其中;中共中央政治局李長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兆國,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指揮李繼耐,運載火箭與衛(wèi)星技術專家、"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和繞月探測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和繞月探測工程常務副總指揮胡世祥等,他們一身書生氣,回來了!土木樓--母校!刻骨銘心的記憶!是大學精神的傳承,是遙遠的思念和心底的牽掛,構筑了這美麗壯觀的"學子林"!
有著85年歷史的禮堂,是再現(xiàn)學校歷史的又一不可多得的藏品級景觀。曾經(jīng)的開學典禮和畢業(yè)答辯、曾經(jīng)的圖書閱覽室,讓俄、中、猶、波、日、朝等學生感受了這里的莊嚴與神圣;20世紀50年代,每到周末,蘇聯(lián)專家、教師和學生就在這里舉行異國情調(diào)的舞會,又使這里充滿了浪漫與溫馨。
禮堂85年前的歐式吊燈依然明亮,歐式風格的裝飾、刻著斑駁磨痕的地板和那架美國鮑德溫公司制造的鋼琴,都見證了哈工大逝去的歲月,留給后人重溫與遐想……
歷史畫卷
博物館,老土木樓,勾人魂魄!它沉淀厚重,沉淀精華,沉淀著大學90余年的文化底蘊,有多少老校友,為它激動、感慨、流淚,是因為對它有太多的思念和熱愛……
博物館,一部景觀式濃縮的校史,那些故事遙遠親切而又震撼
博物館,收藏了哈工大歷史,見證了哈工大的發(fā)展歷程。從校史展廳、光榮革命傳統(tǒng)、知名校友和科研成果等展廳穿過,哈工大90年滄桑與厚重的歷史畫卷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
1920年初的一天,在中東鐵路局辦公大樓,一批俄國工程師和中東鐵路要員正在發(fā)起醞釀、討論在這個俄國移民人口最多的哈爾濱創(chuàng)建一所工科高校……這就是一條鐵路與一所高校誕生的故事……
那些已被歲月風化剝蝕、泛黃的舊照片和教材、著作、證書、作業(yè)、筆記等都印證了學校的一段發(fā)展歷程,那么多遙遠且不為人知的史料和藏品令人咋舌驚嘆:
1920年中俄工業(yè)學校籌建協(xié)會的15位理事會成員、1920年《哈爾濱中俄工業(yè)學校籌建章程》、1922年校長攝羅闊夫簽署的招生廣告、第一屆畢業(yè)生、第一屆學生班長、第一屆教授協(xié)會19名成員、第一批中國本科學生、1924年第一屆道路交通工程師、1920年首批學生的畢業(yè)設計和畢業(yè)答辯、1920年的預科學生及教材、1929年的學生校服、20世紀20年代的校令、實驗室和實習工廠、30年代的校旗……令人目不暇接!
91年前,首批任課教師的資歷令人贊嘆:1920年,以首任校長、著名大地測量專家和道路交通工程師A·;A·;攝羅闊夫教授為首的第一批18名教師,均為俄籍,其中許多有留學或執(zhí)教德、法、英的經(jīng)歷。他們是在土木建筑、電氣機械、道路交通、橋梁和材料等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有著豐富的教學和工程實踐經(jīng)驗。當時的哈工大是俄境外唯一用俄語教學的高等學校,是純正的俄式辦學,建校初就引入了西方早年的高等教育模式,學生獲得了當時歐洲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
有一張1925年中俄同學祝賀首屆中國學生、鐵路建筑科的王守先畢業(yè)的合影照片十分珍貴,那上面還有王守先的同學穆鴻勛。這張距今已85年的照片,如今仍被收藏并展出在俄羅斯遠東國立技術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