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介紹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宣傳川陜革命蘇區革命文物和歷史的專題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簡介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宣傳川陜革命蘇區革命文物和歷史的專題館。該館坐落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城南南龕山半坡上。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是中國地方性專題博物館。位于當年川陜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四川省巴中城南。1951年建。前身為巴中縣人民文化博物館,1958年改稱巴中縣革命博物館。1961年更名川陜革命根據地巴中紀念館,1979年改為現名。
二、館內藏品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收藏有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石刻的《中華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勞動法令》(草案)、中共川陜省第二次黨代會通過的《發展川陜反帝運動的決議草案》、川陜省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的《目前政治形勢與川陜省蘇維埃的任務》等革命文物,以及歌頌紅軍的當代名人書畫,舉辦有1932~1935年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和四川、陜西人民,為創建全國第2大蘇區,開展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建設的基本陳列,系統地表現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川陜革命根據地軍民,進行土地革命斗爭的歷史。
以"川陜革命根據地斗爭史"為題的基本陳列。用大量文物、標本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1932年月日2月結束了從鄂豫皖蘇區西征的戰略轉移。挺進川北,在川陜邊黨組織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經過與國民黨蔣介石、四川軍閥的浴血奮戰。總共斃傷敵官兵105000余人。方面軍由入川時4個師15000余人發展到5個軍80000余眾。鞏固和發展了包括23個縣(市)革命政權。五百余萬人口。
三、展館背景
巴中,是革命的搖籃、紅軍的故鄉,具有厚重的紅軍文化底蘊。1932年,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人民在這里建立了全國第二大蘇區--川陜革命根據地。當年巴中有12萬人參加紅軍,其中4萬多人為革命獻出了生命,至今全市還有6300多名老紅軍健在。該市有紅軍遺跡遺址350余處、紅軍文物10萬多件。當年由紅軍自己修建的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掩埋烈士兩萬余人,成為全國紅軍陵園之最;川陜蘇區將帥碑林鐫刻十萬紅軍將士英名。
如今,"川陜蘇區將帥碑林"、""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現有文物資料2萬余件,全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紅四方面軍和川陜蘇區人民為創建、鞏固和發展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光輝業績。紅軍石刻園陳列的紅軍石刻文獻精品,是研究紅四方面軍和川陜蘇區歷史的實物見證。
博物館和碑林在使青少年牢記革命歷史,繼承革命遺志、弘揚紅軍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建設三大文明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該館革命文物資料達2萬余件,史料2000余萬字,為研究宣傳蘇區歷史打下了堅實基礎。該館還復原了"抗戰陣亡將士紀念碑",增強了革命傳統教育的氛圍。該館堅持天天開放,并組織工作人員深入學校、機關、工廠、農村動員觀眾上門參觀。對青少年、老年人、軍人和殘疾人實行免費參觀。將專題展覽搬上街頭、學校、鄉鎮巡回展出,努力擴大宣傳教育面。針對不同年齡層次的觀眾因人施講。每年觀眾在10萬人次以上。
1993年9月經省政府批準建立的將帥碑林,占地113畝,主要由紅四方面軍主要將領紀念像園、碑林長廊、楹聯長廊、紀念館、紅軍陵園、奉獻碑、標志碑、觀景臺等十二大碑區構成。共嵌碑3980塊,刻紅軍英名10萬余人。近幾年,川陜蘇區將帥碑林先后接待了全國各地4000多名紅軍將士及家屬,參觀人數達92萬多人次,成為中小學生入隊、入團、入黨宣誓,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接受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思想教育的"活課堂"、"主基地"。目前,該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代表藏品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根據地,是為了發展蘇區經濟,鞏固革命政權,調動一切力量保證紅軍供給需求,爭取戰事的勝利。 1932年12月,徐向前率領的紅四方面軍進入川陜地區后,創建了川陜革命根據地。次年2月,成立川陜省蘇維埃工農民主政府,并設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川陜省工農銀行。其制造、印發的革命根據地貨幣有銀、銅、布、紙4種質地、8種面額。如圖就是其中布幣的一種。這種布幣,一般由漂白細布、土白粗布及陰丹士林布制成。布幣的面額為二串、三串、五串、十串、一圓五種。
這枚布幣(見復印件),票面為15×7.7厘米,直式黑色油墨石印。正面的整個票面用12個陰文美術字組成,兩豎行即右為"增加工農生產",左為"發展社會經濟";正中交叉的鐮刀和錘子圖案上為大五角星,星中心畫一拳頭;票面頂端從右向左為楷體"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11字,下弧形排列"川陜省蘇維埃政府"8字,再下橫排"工農銀行"4字;五角星下,有"叁串"兩個粗黑大字。票面下端印有"一九三三年"。背面的整個票面用12個陽文美術字組成,文字及排列與正面相同。票面正中為一個大齒輪,齒輪中間為粗體阿拉伯數字"3",并蓋有一方紅色印章,印文為篆體"川陜省工農銀行印"。
川陜革命根據地貨幣的發行,為當時統一幣制,發揮了及其重要的歷史作用。在中國革命貨幣史上,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
看了川陜革命根據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