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臨潼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面積約218萬平方米。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簡介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位于西安臨潼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面積約218萬平方米。是以秦始皇兵馬俑為基礎的遺址類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
秦兵馬俑坑發(fā)現于1974年,秦始皇陵以東1.5公里處。1979年國慶節(jié)秦兵馬俑博物館隆重開放。吸引無數友人前來參觀,先后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
秦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現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帝陵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二、歷史文化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自1979年10月1日開館以來,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經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fā)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fā)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馬俑是1974年3月發(fā)現的,當地農民在一片砂石堆積、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時偶然發(fā)現了一些陶俑殘片。后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fā)現是座規(guī)模宏偉的大型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里面埋藏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這一巨大的發(fā)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與震驚。兵馬俑坑由于規(guī)模宏偉,陶俑、陶馬的數量巨大,發(fā)掘工作要延續(xù)數年乃至幾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它免遭風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憂心的重大問題。當時我們考古工作者曾計劃用竹竿、蘆席搭蓋一個臨時性的保護大棚,以解決燃眉之急。正當我們?yōu)榇私辜敝畷r,1975年8月26日,當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飛抵西安,傳達了國務院要在此建立兵馬俑博物館的決定,并把它作為國家的專項工程。
博物館的籌建工作是1975年底開始的,1976年2月負責籌建工作的人員陸續(xù)進入工地,9月正式破土動工。建館伊始正是國家多災多難的困難時期,國民經濟瀕臨崩潰,許多大的建設工程紛紛下馬,建館資金嚴重不足,建材籌集困難。但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建館的人員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克服了各種困難,于1979年9月底,一座雄偉的占地面積達16000平方米的一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竣工,在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慶的10月1日,向國內外、公開開放。
兵馬俑博物館初期的建館方案是1975年10月擬定并獲國家批準的。當時僅發(fā)現了一號兵馬俑坑,而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是1976年夏季在考古勘探的過程中才發(fā)現的。這就決定了兵馬俑博物館的一期建設方案是不完備的。一、二、三號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園內的一組陪葬坑,三個坑內共有陶俑、陶馬約8000件,像個龐大的地下軍團,也是座古代雕塑藝術的寶庫。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引起了人們的濃烈興趣。自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開館以來,觀眾如潮,在全球形成了一股秦兵馬俑熱。 如此,兵馬俑博物館原有的建筑規(guī)模及較簡陋的設施,已不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如何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世界一流的大館,成為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博物館全體人員迫切的愿望。在陜西省政府和國家旅游局的熱情關懷和支持下,于1986年將兵馬俑博物館的二期擴建工程正式列為陜西省的重點工程項目。擴建的主要工程是建造二號和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以及文物庫房、文物綜合陳列廳等二十余項配套設施工程。總建筑面積45000平方米,總投資4850萬元。從此兵馬俑博物館的建設步入了快速發(fā)展的新階段。
作為二期擴建重點工程之一的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于1987年5月開始動工,1988年底主體工程竣工。接著進行考古發(fā)掘,1989年9月27日,三號兵馬俑坑對外開放。二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的基建工程于1988年動工,1993年底主體工程竣工,1994年開始發(fā)掘和對外展出。至此作為兵馬俑博物館建設中的核心工程--一、二、三號兵馬俑坑遺址大廳,已先后全部建成。三座遺址大廳的建筑總面積為34730平方米,把三個俑坑全部罩于遺址大廳內,并有較好的通風、采光、防火、防盜等設施,以確保遺跡、遺物的安全。
三、館藏文物
兵馬俑坑在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里半,先后發(fā)一、二、三號三個坑。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fā)現的,后經鉆探先后發(fā)現二、三號坑。一號坑最大,東西長230米,寬62米總面積達14260平方米。在這個坑內埋有約6000個真人大小的陶俑,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個。在地下發(fā)現形體這么大,數量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實在是一件令人難以置信的事。
一號坑
一號坑
規(guī)模最大,呈長方形,是一個以戰(zhàn)車和步兵相間的主力軍陣。1979年開放,長210米,寬62米,距原地表深4.5米--6.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10道寬2.5米的夯筑隔墻,形成南北面闊9間,周圍繞以回廊的格局。現發(fā)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戰(zhàn)車8輛,陶馬32匹,各種青銅器近萬件。根據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計一號坑共埋葬兵馬俑6000余件。憑欄俯視,東端 3列步兵俑面向東方,每列68尊,是軍陣的前鋒;后面接著戰(zhàn)車和步兵相間的38路縱隊構成軍陣主體;俑坑南北兩側和西端各有1列分別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橫隊,是軍陣的翼衛(wèi)和后衛(wèi)。好一個2000年前的古代大軍陣,他們披堅執(zhí)銳,軍容嚴整,氣勢雄偉,勢不可擋,剎那間,您會感覺歷史距離的消失,一種神秘的力量把您帶進喊殺震天、戰(zhàn)車嘶鳴的古戰(zhàn)場,真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
二號坑
二號坑
在一號坑北側,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發(fā)現,位于一號坑北側約20米處,是秦俑坑中的精華,二號坑的發(fā)現揭開了古代軍陣之謎。東西最長處96米,南北最寬處84米,深約5米,面積約6000平方米,四個單元組成:第一單元即東邊突出部分由持弓駑的跪式和立式駑兵俑組成;第二單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駟馬戰(zhàn)車組成車兵方陣;第三單 元即俑坑中部車徒結合,由車、步、騎兵俑混合編制組成長方陣;第四單元即俑坑北半部由眾多騎兵組成的長方陣。四個方陣有機組合,由戰(zhàn)車、騎兵、駑兵混合編組,進可以攻。退可以守,嚴整有序,無懈可擊。
三號坑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夾道的環(huán)衛(wèi)隊形排列,象征古代的軍幕,是軍陣的指揮系統。1976年發(fā)現,1987年開放,規(guī)模最小,與一號坑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坑呈"品"字狀排列。它東西寬17.6米,南北長21.4米,平面結構"凹"字狀,深5.2--5.4米,面積524平方米,僅相當于一號坑面積的3.6%,二號坑面積的6.7%。
看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