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博物館
青浦博物館創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廟內。藏品近萬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青浦博物館。歡迎欣賞閱讀。
一、青浦博物館簡介
青浦博物館創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廟內。藏品近萬件。新館坐落在青浦區崧澤廣場,建筑面積約8800平方米,其外形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蝴蝶,整座大樓因五個橢圓而分為五個主要區域。中間部分為大堂,以8米高的大型石材淺浮雕《青龍賦》為主題背景,莊重而典雅,是為觀眾提供服務和休息的公共場地。
青浦博物館創建于1958年10月,原址在青浦城隍廟內。藏品近萬件。新館坐落在青浦區崧澤廣場,建筑面 積約 8800 平方米,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邢同和設計。建筑主體材料為五個相交的橢圓體,其外形猶如一只展翅欲飛的蝴蝶,采用了先進的建筑裝飾材料,玲瓏剔透,熠熠生輝。
整座大樓因五個橢圓而分為五個主要區域。中間部分為大堂,以 8 米高的大型石材淺浮雕《青龍賦》為主題背景,莊重而典雅,是為觀眾提供服務和休息的公共場地。
二、建筑風格
東、南兩翼是陳列區域,陳列面積3600平方米,陳列展出千余件文物精品。新館打破了傳統的文物陳列模式,以現代博物館傳播學的新理念為宗旨,采用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將文物陳列與場景復原、精美資料圖片、多媒體輔助等手段相結合,使觀眾能夠輕松明了、愉快的認知青浦歷史,解讀古代上海。
"上海古文明之源"是南翼展示主題。這里從上海成陸開始,通過介紹青浦崧澤和福泉山等古文化遺址出土的精美文物,講述了古代上海從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文化到春秋兩漢那悠遠而多彩的歷史,告訴觀眾青浦是上海古文明的發源地。
"申城水文化之魅"為東翼的展示主題。觀眾通過"滄海桑田"來了解歷史上青浦的水系變遷、建置沿革。青龍鎮港灣實景復原區氣勢恢弘,再現了宋代海外貿易港口青龍鎮的市井風情和繁華景象。"橋文化"、"水鄉風情"等板塊則通過介紹明清時期青浦的民風、民俗,展示了水鄉動人的風情、旖旎的風光。"人杰地靈"讓觀眾領略到青浦自古鐘靈毓秀,人才輩出。
西北兩翼共 3600 平方米,分別為辦公、接待及臨時展覽區域。 新館將以全新的面貌向世人開放,為青浦文化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三、歷史沿革
2004年12月8日,在上海市歷史文化名城命名十八周年之際,青浦區博物館新館于舉行了隆重的開館儀式,并正式對外開放,成為青浦區文化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大盛事。新館的落成開放標志著青浦文博事業的發展邁入了新的階段。
青浦博物館自成立以來已有46年的歷史了。解放初期,青浦縣的文物及博物事業由青浦縣文化館管理。1958年10月1日,青浦縣博物館正式成立開館。從此。青浦縣有了專門的文物、博物機構。1959年初,在上海博物館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展出了青浦縣的革命歷史文物,作為博物館的歷史之部。1960年,又在上海自然博物館的指導下,開辟了自然之部,展出了青浦縣自然、地理、物產的各種模型和標本。1960年,青浦縣博物館被評為上海市文教戰線先進集體。
博物館成立以后,同時擔當起了全縣文物古跡的調查、保護、陳列展示的重任。先后多次對全縣的文物古跡進行了普查。1959年至1961年,青浦縣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3批32個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至1961年,青浦縣會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對崧澤古文化遺址進行第一次發掘,出土了大批文物,對研究、探尋太湖地區的原始文化、上海地區史前人類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至2004年,先后有54處文物古跡被評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福泉山遺址被評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其它8處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為區 級文物保護單位。
改革開放以后,青浦縣博物館于1978年11月單獨建制,并且恢復了正常的工作,1980年,遷入青浦縣城隍廟舊址辦公。1982年,會同上海市文管會對重固福泉山古文化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取得了重大的收獲,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崧澤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戰國至漢代的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文物,在考古學上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為上海史的研究
青浦博物館
青浦博物館提供了豐富翔實的資料。1984年,陳云同志為青浦縣博物館親筆題寫了館名。1985年1月21日,青浦縣博物館隆重舉行揭匾儀式,同時舉辦了福泉山出土文物展。1986年,縣博物館拆除了原展覽廳以及城隍廟后院的危房,新建了一座兩層的仿古建筑,陳列廳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改造后的博物館已擁有館藏文物近萬件。不但陳列了崧澤、福泉山兩個古文化遺址出土的典型文物,還有介紹古代青龍鎮、青浦建縣、青浦教案、周立春起義等地志性的陳列,并且介紹了任仁發、管道升、王圻、王昶、何書田、夏瑞芳等歷代青浦名人。尤其青浦古文化的陳列頗具特色,在全國文博界產生了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