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城市博物館
豐城市博物館創建于改革開放之后的1984年。該館堅持采用社會征集、個人捐贈、打擊收繳、文物商店提供和考古發掘等多種渠道,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豐城市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豐城市博物館簡介
豐城市博物館創建于改革開放之后的1984年。該館堅持采用社會征集、個人捐贈、打擊收繳、文物商店提供和考古發掘等多種渠道,逐年快速增加館藏文物,現有藏品3900余件,文物標本10000余件,其中一、二、三級珍品718件,形成了以明清彩瓷和洪州窯青瓷為主體的兩大優勢和特色,其精品為元影青戲劇瓷枕、洪州窯東晉青瓷博山爐和青瓷雙盂獸足唐硯等到北京和日本、加拿大參展。
該館專業人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結合考古調查、發掘、藏品管理,積極撰寫學術論文和專業文章100多篇,先后在全國、省、地、市報刊上發表,多次榮獲省、地、市優秀論文獎。該館堅持貫徹國務院有關保護文物的文件精神,努力配合工商、公安等部門,嚴厲打擊文物走私和盜挖古墓犯罪活動,取得了顯著成果。1987年得到省政府和國家文物局的表彰和嘉獎。
唐陸羽<茶經>中記載的洪州窯,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窯之一,是中國最早創燒瓷器的發源地之一。從東漢至晚唐、五代,洪州窯長達800余年的制瓷歷史,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陶瓷文化內容,對于研究唐代名窯的燒造歷史、制瓷工藝,尤其是進一步探討匣缽裝燒、玲瓏瓷和芝口瓷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科學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在海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先后有日本、法國、美國、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慕名而來進行參觀考察活動。
省考古研究所所長余家棟先生向前來視察洪州窯的豐城市政協委員展示和講解發掘的文物標本1977年洪州窯遺址首先在曲江鎮羅湖發現以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大考古系和豐城市博物館于1979年至1995年分四次對洪州窯遺址進行了科學考古調查發掘,發現窯場遺址30處,分布在贛江兩岸、清豐河、藥湖畔的六個鄉鎮,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480平方米,揭木窯遺跡5座,出土各類青瓷和窯具標本12000余件。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洪州窯遺址》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洪州窯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經國務院審核公布《洪州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歷史沿革
1977年洪州窯遺址首先在曲江鎮羅湖發現以后,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大考古系和豐城市博物館于1979年至1995年分四次對洪州窯遺址進行了科學考古調查發掘,發現窯場遺址30處,分布在贛江兩岸、清豐河、藥湖畔的六個鄉鎮,總面積達40萬平方米。發掘面積480平方米,揭木窯遺跡5座,出土各類青瓷和窯具標本12000余件。1987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洪州窯遺址》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3年洪州窯遺址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1996年經國務院審核公布《洪州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主要目標
洪州窯遺址自發現以來,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重視和關心下,豐城市博物館為保護好洪州窯遺址做了大量有效保護工作,取得了優異成績。當前,該館全體干部職工,面臨保護工作的嚴峻形勢,決心擔當起保護好窯址的光榮歷史責任,使古文化遺存煥發出歷史光彩,服務于當今時代。為此,確定了洪州窯遺址近、中期保護的主要目標
1、切實制定好洪州窯遺址的保護規劃。根據上級文物主管部門的要求,結合洪州窯址遺址的分布的地理環境,制定好窯址保護的五年規劃,分階段逐步組織實施,并納入國家文物保護的“十·五”規劃。
2、繼續擴大考古發掘成果。前幾次洪州窯遺址的考古調查發掘,出土了一大批文物標本及龍窯遺跡,解決了學術上的許多重大問題。“十·五”期間,還將要對該窯前期窯址,如石灘港塘東漢窯址進行考古發掘,使洪州窯的考古成果系統化。
洪州窯址測繪工作
3、開發一個洪州窯仿古瓷廠。利用曲江鎮現有瓷廠,聘請專家指導,生產仿古瓷產品,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形成一定規模生產。
4、學術科研要出新成果。近兩年內,擬召開洪州窯古陶瓷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專家和廣大陶瓷愛好者參加,集思廣義把洪州窯陶瓷學術討論走向深入,然后出一個洪州窯論文專集向國內外發行。
5、開發洪州窯遺址旅游點。以洪州窯為龍頭,把豐城的人文景觀開發聯絡成網,開辟一條旅游線,創良好經濟效益,增強保護工作的“造血功能”。
6、建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廣大群眾和中小學生參觀洪州窯遺址及其出土文物,進行愛祖國、愛民族、愛文物的“三愛”教育。
7、籌建洪州窯博物館。更有效地展示洪州窯的昔日輝煌,擴大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看了豐城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