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閩臺緣博物館
泉州閩臺緣博物館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泉州閩臺緣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泉州閩臺緣博物館簡介
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座落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臺灣歷史關系的國家級專題博物館。博物館座落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市的西湖之畔、清源山下,于2006年5月正式對外開放。 博物館占地154.2畝,主體建筑面積23332平方米,采用“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運用閩臺兩地傳統建筑“出磚入石”的特色工藝,紅白相間,渾然天成,充分體現了海峽兩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特色。 博物館二樓為我館基本陳列《閩臺緣》的展廳,展示面積3466平方米,展線長達1000米。陳列從歷史學、考古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等多學科角度,通過七個部分、二十一個單元、八十七個組合,以殷實的實物、文獻、圖片等資料,用舉證的方式和對比的方法,從地理、民族、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科學、真實、直觀、生動的闡述了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祖國大陸人民與臺灣同胞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歷史事實。 博物館三樓為《鄉土閩臺》專題展和臨時展覽的展廳。《鄉土閩臺》專題展面積2889平方米,按照“春、夏、秋、冬”四個時節,通過全場景式的陳列手法,展現閩臺兩地共同的民俗風貌。臨時展廳面積1500多平方米,可舉辦各類臨時展覽及活動,為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提供展示、合作、互動的平臺。
二、機構設置
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對臺專題博物館,機構規格為副廳級,該館承擔對臺文史資料的收藏、研究、展示、宣傳和交流等功能,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臺灣歷史關系的專題博物館。內部機構9個,其規格均為副處級。
博物館詳解
進入閩臺緣二樓大廳,首先看到的是主題館的前沿部分:一幅紅色海峽兩岸地圖的漆畫和四根雕刻威龍盤旋在上的柱子,頭頂為立體感很強的藍色天空圖畫。主題館的第一個部分,呈現的是一幅遠古家園的場景。海峽兩岸一水之隔、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的地理淵源在這里得到充分體現。
首先是一座臺灣海峽地形變遷示意模型。通過模型我們可以看到海平面之下大陸與臺灣島的連接情形。當地球進入第四紀更新世冰河期間,也就是距今1.8萬年前,地球氣候急劇變冷,臺灣海峽水面下降到最低位置,低于現在海面150米左右,于是海峽變通途,大陸古動物與古人類不斷遷徙島內,但冰期結束后,海平面又上升,重新形成臺灣海峽。之后閩臺兩地先民沖破驚濤駭浪的險阻,仍然保持原始文化的密切聯系,共同開辟了遠古的家園。旁邊是體現臺灣島和臺灣海峽形成的七幅直觀圖。
接下來陳列的是體現這一時期在兩地發現的古動物和古人類骨骼化石的圖片和實物,其中有臺灣桃園縣大溪內柵、新竹縣寶山、臺南縣左鎮菜寮坑、高雄縣四旗津、屏東縣恒春等地發現中國犀牛、臺灣古象、中國劍齒象、野牛、古鹿、野豬等化石。這些化石與福建三明萬壽巖、漳州東山縣海域、泉州石獅海域出土劍齒象、野牛、古鹿等古動物化石十分相似,屬于同一動物群。臺灣與福建古動物遺跡,形象地反映了新生代第四紀時,華南的古動物群通過海退后形成海峽陸橋,遷移臺灣島的結果。同時泉州漁民在臺灣海峽深處捕撈上來的“右肱骨化石”被鑒定為是從大陸向臺灣遷徙的早期人類,命名為“海峽人”。第一部分展廳還有一些內容則是大陸和臺灣在不同時期文化的對比。
史前文化中,閩臺先民創造了諸多原始文化。而臺灣長濱文化和三明萬壽巖文化以及漳州蓮花池山文化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到臺灣長濱縣出土的石片器、礫石偏鋒砍器、細石器、手斧等文物,還有三明萬壽山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工地面、排水溝等遺跡,漳州蓮花池山出土的刮削器等遺物。這些遺物有一定地相似性,所以長濱文化的人類,可能來自華南地區。
臺灣大坌坑文化與大陸新石器文化對比中,博物館中陳列了臺灣大坌坑出土的陶器殘片、石斧等器物和平潭出土的大陸新石器文化時期的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兩地出土的遺物,無論在器物形制、經濟生活還是文化年代都非常相似,共同構成了海峽兩岸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統一文化圈。
還有臺灣圓山文化出土的石斧、石石段、石矛、石網墜和玉器等器物,福建長汀出土的大陸新石器文化的石掄、陶紡輪等,兩者比較可發現臺灣圓山文化的器物在形制上來源于祖國大陸東南地區。最后展出的是臺灣鳳鼻頭文化和大陸新石器文化出土的器物。從兩地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陶器中紅陶、灰黑陶、黑陶及其后一度流行的彩陶序列上看,臺灣古代文明的發展歷程與華南古代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
(一)黨政辦公室
1、負責館領導交辦的日常事務,協調全館工作,負責全館文書及檔案工作和公章管理。
2、負責本館各類會議組織和會務工作,督促落實會議決議及政務信息處理和綜合性工作調研。
3、負責本館黨建工作,制定黨建計劃和相關制度;負責全館政治思想工作、黨風廉政建設和宣傳教育工作;負責基層黨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負責共青團、統戰、工會、婦女工作。承擔館黨委日常事務。
4、負責來信來訪接待、對臺工作和外事管理,負責館際間聯系與交流工作,代表博物館發布消息。
(二)部
1、負責本館人事和機構編制管理工作。
2、負責本館干部職工的招聘、錄用、任免、調動、勞資、福利、保險的管理,負責干部職工職稱的審核申報、人事管理、信息庫建設。
3、人力資源開發、人才引進、干部職工繼續教育及培訓工作。
4、負責本館離退休干部的管理和服務工作。
(三)財務部
l、具體負責本單位資金的管理和使用。
2、負責本館干部職工的工資、獎金、福利的核發工作。
3、負責全館固定資產的統計以及會計資料、資產檔案的管理。
4、負責全館活動經費的預算、成本核算及帳務管理。
(四)藏品部
1、負責文物保管、文物征集和鑒定工作。
2、負責文物庫房、文保技術整改方案的提出和組織實施。
3、負責收集、整理、掌握館藏文物相關歷史資料,為展覽、科研、查閱等有關業務活動提供相關服務:
4、及時為館內外各種展覽、觀摩、拍攝等活動提供文物的服務。
5、負責文物的征集、調撥、捐贈、移交工作,對所征集文物相關資源進行調整、收集、整理、建檔。
6、負責文物修復等保護工作。
(五)展覽開放部
1、負責對大型活動、展覽進行創意策劃。
2、開展兩岸間、國際間、省際間文博界的文化交流活動。
3、協助文獻信息中心收集閩臺歷史文獻、族譜資料、建立涉及臺灣及國外博物館信息資料庫。
4、負責社會教育的聯絡及組織工作。
5、負責講解員的培訓和講解工作,負責講解材料、科普讀物及對外宣傳材料的編寫。
6、負責門票的銷售、收檢以及講解員、展廳管理員、保安員、保潔員的管理,負責展區、公共設施及展具的管理。
(六)研究部
1、負責制定本館學術研究發展規劃、相關規章制度和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
2、開展閩臺歷史、文化、文物研究及綜合研究工作。
3、負責本館展覽內容的研究和總體策劃,以及陳列大綱、陳列計劃的設計編寫工作。
4、協助指導編寫講解大綱。
5、負責收集、整理專業資料,配合文獻信息中心進行資料匯總工作。
6、開展對臺、對外學術交流活動;以“客座"形式組織臺灣及海內外專家學者進行協作研究。
(七)文獻信息中心
1、負責圖書、文獻和音像資料的采集、編目、借閱、典藏、帳務等有關業務管理工作。
2、負責文獻信息的數據化登錄、整理、編輯等有關業務工作。
3、負責圖書、期刊的出版。
4、負責全館計算機網絡系統的管理,業務信息數字化技術、辦公自動化的創建、應用與交流。
5、負責陳列多媒體系統與電子出版物。
(八)保衛部
l、負責本館文物文獻安全保衛、觀眾和工作人員的安全。
2、負責本館展覽活動的安全保衛手續的辦理與管理工作。
3、負責施工項目設計方案中安全防范部分的審查,施工過程中的安全監督、管理和竣工后安全驗收工作。
(九)服務部
1、具體負責展館商業項目的經營、開發。
2、負責本館后勤物業管理。
看了泉州閩臺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