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博物館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先農壇內,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國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代建筑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一、古代建筑博物館簡介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先農壇內,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國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術為主要內容的專題性博物館,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猶如座座里程碑,鐫刻著人類社會在各個領域的發展成就,被視為一個民族對人類文明貢獻的標志。中國古代建筑以其獨樹一幟的風格、延綿的歷史,成為世界建筑發展中的光輝篇章。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包括古代建筑實體和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展品兩部分。前者以先農壇古建筑群為展示內容。先農壇又名山川壇,是明、清兩代帝王祭祀先農、山川、神只、太歲諸神的地方。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是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創建的。現在保存下來的建筑主要是明嘉靖元年(1522)修建的。后者系統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發展歷史,集中陳列于太歲殿正殿、羽殿中。館內擁有堪稱中國沙盤之最的"北京舊城模型"、中國藻井藝術孤品"北京隆福寺藻井"、按比例縮小的"北京天壇祈年殿模型"等展品,展現了中國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力及中國古代建筑的博大精深。 《中國古代建筑》陳列以大量的圖表、照片、實物、細致精美的模型,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筑從茅茨土階的原始狀態發展到明清時代城墻高筑、布局嚴整的宮廷建筑。再現了我國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力,展示了中國古建筑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
二、先農壇
先農壇位于北京市宣武區永定門內大街西側,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 (公元1420年)。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先農諸神及舉行藉田典禮的場所。
建筑風格
先農壇的全部建筑由內外兩重圍墻環繞,平面為北圓南方的長方形。壇內建筑可分為三組,即先農壇、天神地祗壇和太歲殿。先農壇組包括壇臺、神廚神庫、神倉、具服殿、觀耕臺、慶成宮,用于祭祀先農和舉行藉田典禮。天神地祗壇用于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歲殿是一組雄偉的建筑群,用于祭祀太歲。
先農壇始建于明代,明清兩朝的皇帝于每年春日率百官來此,親自手執耒耜在著名的"一畝三分地"藉田,并祭祀先農,同時發市"藉田詔",以告示天下,勸農耕作,1979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先農神壇--先農神壇是皇帝祭祀先農神的祭壇。先農神壇呈方形見方約15米,高一層約1.5米,由石包磚砌,四面有臺階各8級。宰牲亭--宰牲亭是祭祀宰殺犧牲的亭子。神廚神庫院--神廚庫院是存放先農諸神神位和準備犧牲祭品的院落,位于先農神壇的正北。由正殿,東、西配殿和兩座六角井亭組成,正殿稱為神版庫用供奉先農神的牌位,東配殿為神庫,存放祭祀和親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為神廚。俱服殿--俱服殿為皇帝親耕前更換親耕禮服的地方,位于觀禮臺的北方。觀耕臺--觀耕臺為皇帝親耕完畢,觀看王公大臣們耕作的高臺。觀耕臺呈方形見方18米,高一層1.9米,四面各有臺階9級,臺階踏步由漢白玉條石砌成,側面雕有蓮花圖案。
一畝三分地是皇帝親耕的田地,位于觀禮臺的南方。俗語所說的一畝三分地就是由此而來。神倉院--神倉院是存放耕田收獲的谷物的地方,親耕收獲的谷物供北京各壇、寺廟祭祀使用。院子分為前后兩個院,前院有收谷亭、圓廩神倉和庫房,后院是祭器的庫房。神倉院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先農壇是明、清皇家祭祀建筑的杰出范例,建筑布局基本完整的明代皇家建筑群,中國封建社會典章制度的實物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三、太歲殿
太歲殿建筑群位于先農壇內壇北門西南側,是為祭祀太歲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靈之地。其東鄰神倉,西近神廚,南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農壇內壇建筑的中心地帶,建筑體量為先農壇之最。
太歲殿組群建筑占地約9076平方米,內有四座單體建筑,中軸線從南向北依次為拜殿、太歲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11間,建筑間用圍墻相連,拜殿兩側墻及東西墻北側共設隨墻門4個。
拜殿建筑面積約860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0.96米,進深三間(8椽9檁)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臺,正面置六階臺階三個。后檐分別在明間、稍間置六階臺階。殿內北部減去金柱四根,其木構架結構與宋《營造法式》的"八架椽屋乳*%對六椽*%用三柱"類同。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綠琉璃瓦剪邊。檐柱頭有砍殺。斗碩為五踩單翹單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84攢。殿宇前檐中三間用四扇格扇門,稍間下砌檻墻,上置四扇格扇窗,盡間砌墻,后檐七間全開四扇格扇門,格扇形制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
太歲殿建筑雄偉高大,建筑面積1118.2平方米。通面闊七間51.35米,明間、稍間前置六階臺階,進深三間(12椽13檁)25.7米。其木構架結構形式基本與故宮太和殿上層類似。徹上明造。屋面單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綠剪邊。柱礎石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頭有砍殺。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內總高15.97米。斗碩為七踩單翹雙昂鎏金斗碩,明間及次間補間斗碩六攢,稍間及盡間為四攢,四周共用柱頭斗碩22攢(包括4攢轉角斗碩),補間斗碩96攢。殿宇前檐七間各開四扇格扇門,其余三面砌墻,格扇為四抹頭,菱花為三交六碗。殿內明間北部有神龕,無神像。拜殿及太歲殿均用金龍和璽彩繪。
東西配殿建筑面積各為755.3平方米。其面闊各11間55.56米,進深三間(6椽7檁)13.58米,前出廊,僅明間置五階臺階,南北兩側于廊步盡頭置如意踏跺三級。懸山黑琉璃瓦屋面。東西配殿大木構架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結點的柱頭直接承載大斗,斗正面出梁頭,側面出檁枋,柱間用額枋相連接,柱頭有卷殺,柱有側角。殿宇通面闊11間,各開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門。彩畫為龍錦枋心。
太歲殿院外東南側有磚仿木結構無梁建筑焚帛爐一座,為焚燒紙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闊6.6米,進深3.74米,黑琉璃瓦綠剪邊,歇山屋面,須彌底座,正面設三個大小不同的拱券門(中門稍大),四角有圓形磨磚圓柱,柱上磚制額枋處雕刻明代旋子彩畫,上置磚仿木五踩單翹單昂斗碩,周圈有轉角斗碩4攢,補間斗碩27攢。
太歲殿組群建筑,于1987年收歸文物部門管理,同期進行了大規模的搶救性修繕,并根據《順天府志》記載"垣內南北東西各三間",復建四角值房。現由古建博物館使用,殿內陳列《中國古代建筑展》。
四、神倉院
神倉院位于太歲殿東,又稱東院。原為明代旗纛廟,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改建為神倉。南墻正中有磚砌拱券門三座,黑琉璃筒瓦綠剪邊,前院正中有圓亭一座即神倉,黑亭琉璃瓦綠剪邊圓攢尖頂。前有方亭一座,為收谷亭,四角攢尖頂,6.9米見方。后對隔墻拱門,可通后院。收保亭東西各有東西房兩排,為神倉谷,南側東西倉,筒瓦硬山頂,面闊三間,旋子彩畫;北側東西倉,黑琉璃瓦綠剪邊懸山頂,木板墻,上有天窗,面闊三間,通寬12.5米。
后院正中為瓷銅器庫,筒瓦懸山頂,面闊五間,旋子彩畫。東西各有配殿三間,簡瓦懸山頂,旋子彩畫。神倉秘貯藏五谷祭品的處所。
五、慶成宮
慶成宮,位于內壇東門外迤北,坐北朝南。慶成宮,在明代及清初稱為齋宮,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稱慶成宮。內宮南墻有五座石券門、左右各一座掖門;外宮南墻有五座石券門,門均為綠琉璃筒瓦歇山頂,磚砌仿木結構,單昂三踩琉璃斗拱,四周圍以石護欄,前后三出階,正中為御睡。宮內有正殿,綠琉璃筒瓦廡殿頂,面闊五間,通寬23.8米,通進深9.1米;單翹單昂五踩斗拱,額枋為和璽彩畫,崇基石欄,前、左、右三面出階九級;前有月臺,漢白玉石護欄圍護,臺上有日晷、時辰牌亭各一座。
后殿,又稱寢殿,在正殿之北;綠琉璃筒瓦廡殿頂,面闊五間,單昂三踩斗拱,和璽彩畫。配殿,在寢殿前之東西,綠琉璃筒瓦懸山卷棚頂,面闊三間,一斗三升斗拱。慶成宮是皇帝在行耕耘禮后,休息和犒營隨從百官茶果的地方。
看了古代建筑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