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戰博物館簡介
海戰博物館,鴉片戰爭博物館(虎門林則徐紀念館、海戰博物館,三個館名一套班子),坐落于廣東省東莞市虎門,是紀念性和遺址性相結合的專題博物館,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海戰博物館,希望能幫到你。
海戰博物館簡介
鴉片戰爭博物館負責收藏、研究、陳列林則徐銷煙與鴉片戰爭文物史料,保護林則徐銷煙池與虎門炮臺舊址及有關文物,利用這些文物資料向廣大觀眾進行愛國主義宣傳教育。 鴉片戰爭博物館的基本陳列是《林則徐禁煙與鴉片戰爭史實陳列》、《鴉片戰爭海戰陳列》以及《虎門海戰半景畫》。虎門林則徐紀念館位于虎門鎮口社區,管理的銷煙池舊址是1839年林則徐銷毀英美鴉片的歷史遺存。具有炮臺神韻的門樓、陳列大樓,抗英群雕、林則徐銅像、虎門銷化鴉片紀念碑、抗英大炮等,共同營造了濃郁的歷史氛圍。由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的"海戰博物館",位于虎門鎮南面社區,由陳列大樓、宣誓廣場、觀海長堤等組成紀念群體。基本陳列《鴉片戰爭海戰陳列》被評為"2001年度全國十大精品陳列之最佳形式設計獎"。《虎門海戰半景畫》,采用藝術與聲、光相結合的現代展示手法,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全國禁毒教育展覽》是青少年禁毒教育的重要課堂,海戰博物館被列為全國禁毒教育基地之一。
沙角炮臺管理所管理的炮臺舊址位于虎門鎮沙角社區,保存完好并對外開放的有沙角門樓、瀕海臺、臨高臺、捕魚臺、節兵義墳、林公則徐紀念碑、功勞炮、克虜伯大炮等文物遺存。沙角炮臺是扼守珠江口的重要要塞,依山傍海,景色秀麗。
威遠炮臺管理所管理的炮臺舊址位于虎門威遠島南面社區,包括威遠、鎮遠、靖遠、南山頂、蛇頭灣、鵝夷等炮臺,這些炮臺構成立體的海防防御體系,被譽為"南方海上長城"。
多年來,鴉片戰爭博物館在上級主管部門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堅持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文物工作方針,努力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充分利用文物資源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每年接待國內外觀眾超過100萬人次。胡錦濤等70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后到該館視察。1996年,中央六部委(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公布該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1997年,中宣部公布該館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04年1月被國家旅游局評為"國家級海戰博物館旅游景區";2004年7月被中宣部、民政部、人事部、文化部評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
海戰博物館館內部分藏品
書法作品
林則徐贈蘭泉七言對聯 紙本。縱116厘米,橫22厘米。聯文:"云藏遠岫茶煙起,桂染中秋月色香。"題"蘭泉五兄雅屬",款"少穆林則徐"。鈐朱文印"少穆"、白文印"林則徐印"。此行書聯筆法遒勁,偉岸端重。現藏鴉片戰爭博物館。
林則徐贈藍田行書軸 林則徐贈藍田行書軸 絹本。書心縱長165厘米,橫長72厘米。內容為"夫其果行修潔斯文彪蔚鄂不照乎栘華龍驥驤乎云路則公山正禮榮高足扵前沖與太真嗣家聲扵后"。題 "藍田三世兄屬臨",款"少穆林則徐"。鈐朱文印"少穆"、白文印"林則徐印"。現藏鴉片戰爭博物館。
條約展廳
1842年10月29日 《南京條約》
摘要:《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它是英國第一次侵華戰爭――鴉片戰爭的結果。
1843年10月8日 《虎門條約》
摘要: 1840 年至 1842 年英國發動的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以清朝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而告結束。戰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對國際慣例和己方利益的無知,引誘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項制度在南京和廣東繼續談判。 1843 年(道光二十三年) 7 月,雙方達成海關稅則, 22 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 10 月 8 日 ,清朝欽差大臣耆英、英國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兩國政府在廣東虎門簽訂《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條款》,又稱《虎門條約》……
1844年7月3日 《中美望廈條約》
摘要: 在林則徐領導的廣州禁煙運動中,美國鴉片販子的利益也受到了嚴重的威脅。他們于 1839 年 5 月聯合上書美國國會,要求美國政府與英、法、荷等聯合起來對付中國。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后,美國派加尼率東印度艦隊來中國沿海護僑,保護美國利益。而加尼卻在得知《南京條約》簽訂的消息后,徑自致函兩廣總督祁填,要求最惠國待遇,未果。
1844年10月24日 《黃埔條約》
摘要: 在鴉片戰爭前,法國的對華貿易數量不大,遠在英美之下。鴉片戰爭結束后,法國看到英國通過《南京條約》、《虎門條約》在中國攫取了一系列特權,便起而效尤。 1844 年(道光二十四年) 8 月 14 日 ,法國公使拉萼尼來到澳門,并開來 8 艘兵船,以顯示其武力。 10 月 1 日起 ,拉萼尼與清朝欽差大臣耆英在澳門舉行會談,拉萼尼在研究了中英、中美條約的基礎上,采取恫嚇和訛詐等手段提出援引英、美先例訂立條約的要求。
1845年11月29日 《上海租地章程》
摘要: 1843 年 11 月 7 日 ,上海正式開埠。 8 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達上海,根據已到滬的洋商要求,企圖促使上海地方當局正式圈出外灘一帶的土地,專供外國人租地造屋之用。
1851年8月6日 《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
摘要: 俄國與中國毗鄰,長期獨占恰克圖邊境貿易之利。隨著俄國經濟的發展與俄軍在中亞地區的節節推進,從 18 世紀末開始,沙俄不斷謀求擴大對華陸路通商范圍、探索進入中國沿海各口開展貿易之道,并無視清政府禁令,鼓勵俄人潛入中國西北地區刺探商情,進行非法貿易。
1854年7月5日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
摘要: 1846 年,美國駐上海代理領事在英租界內設立領事館,發生了"升旗事件"。美國圣公會主教文惠廉暗中在蘇州河北岸以低廉的地價廣置地皮,建造房屋。 1852 年,金能亨任美國駐上海代理領事,于 3 月 16 日 公告美國公民,宣布美國已在上海取得直接租地權。
1858年5月28日 《中俄璦琿條約》
摘要: 侵吞中國黑龍江地區,奪取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是《尼布楚條約》簽訂以后歷代沙皇政府的一貫圖謀。鴉片戰爭之后,沙俄成立"黑龍江問題特別委員會",加緊其侵略黑龍江的活動。
1858年6月13日 《中美天津條約》
摘要: 19 世紀 40 年代后,西方侵略者通過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攫取了大量的特權。但到了 50 年代,美國等國對原有特權不再滿足,于是在 1854 年、 1856 年兩次向清朝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開放中國內地,以便美國產品更順利地進入中國,并擴大《望廈條約》已規定的各項權益。
1858年6月18日 《中俄天津條約》
摘要: 1854年、1856年,英國聯合美國、法國向清政府提出"修約",要求開放中國內地、公使常駐北京、鴉片貿易合法化,皆被拒。1856年10月,英國藉口"亞羅號事件",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6月27日 《中法天津條約》
摘要: 1856年,為擴大在華權益,英國借"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法國也借廣西西林"馬神甫事件"派出遠征軍,與英國共同對中國進行武裝侵略。1858年(咸豐八年) 5 月,英法聯軍攻占了大沽口,逼近天津城,揚言進攻北京。 5月29日,清政府被迫派桂良、花沙納為全權代表赴天津談判。
1860年10月24日 《中英北京條約》
摘要: 1859年,英、法、美三國分別派遣駐華公使,率領艦隊來華換約。清政府加強了天津、大沽的防務,準備在上海與英、法公使換約,以阻止公使入京。英、法拒絕在上海換約,于 1859 年 6月北上天津大沽口外,不走清方指定的入京換約路線,強行突入大沽,結果被清軍打得大敗。英法決定再次組織聯軍發動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60年10月25日 《中法北京條約》
摘要: 1860 年(咸豐十年)春,法國伙同英國再度燃起戰火,擴大對中國的侵略。 10 月 6 日 ,法軍率先闖入圓明園進行搶劫; 13 日英法聯軍占據北京城的安定門。
1860年11月14日 《中俄北京條約》
摘要: 1860 年(咸豐十年) 10 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將舉世聞名的圓明園洗劫一空,并揚言要炮轟北京城、搗毀清皇宮。奉命談判的奕?求和心切,卑躬屈膝地請求俄國駐華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調停。
1861年9月2日 《中德通商條約》
摘要: 1861 年 5 月,普方提出談判簽約事宜,既對清政府進行威脅,又對清政府進行誘騙。談判進行了三個多月,最后,清政府迫于壓力,妥協讓步。 9 月 2 日 ,清朝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崇綸與普魯士及德意志各邦的代表艾林波簽訂了《通商條約》。
1864年10月7日 《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
摘要: 1864 年,沙俄又通過《中俄北京條約》強行規定中俄西段邊界的走向,把歷來屬于中國的山河湖泊和設在中國境內的卡倫指為分界標志,從而為更多地割占中國領土制造了條約根據。
看了海戰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