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黃山歷史介紹
黃山市隸屬于安徽省,古稱新安、歙州、徽州,地處皖浙贛三省交界處,被稱為“三省通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安徽黃山歷史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安徽黃山歷史沿革
黃山市文明的源頭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從歙縣、祁門等地出土的文物表明,今黃山市一帶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有先民生活。而在新石器時代,那里的先民們已創造原始土著文化。
春秋戰國時期,這片地域先屬吳,吳亡屬越,越亡屬楚。直至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滅楚。但這些都只是地域上的歸屬,并非實質性的管轄。當時仍屬于相對獨立的古越土著的勢力范圍。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秦始皇推行郡縣制,這一帶隸屬于會稽郡。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正月,始皇帝嬴政東巡至會稽(今浙江紹興一帶),為加強對東南地區的統治,將原越國的百姓遷徙至新安江上游一帶,設立黝(宋以后稱黟)、歙二縣,屬鄣郡。這是黃山市地域最早的行政區劃建置,距今已有2218年。“黝”、“歙”二縣的縣名,來自于古越語地名的發音。當時的黝、歙兩縣轄地很廣。歙縣地包括今天的歙縣、休寧、屯溪區、徽州區、績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黝縣地包括今天的黟縣、祁門、石臺、廣德和黃山區的一部分。
西漢初期,黝、歙二縣相繼屬楚國、荊國、吳國、江都國,后屬丹陽郡。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改黝縣為廣德王國,廣德王城在今黟縣城東五里。歙縣屬丹陽郡。第二年廢廣德王國,復設黝縣。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又設廣德王國。王莽篡權,建立新朝,于始建國二年(公元10年),貶廣德王為公,改黝縣為愬虜。東漢末年,三國鼎立。黝、歙二縣屬東吳領地。當時,這里的越人土著和一些避入山林的漢人,“依山阻險,不納王租”,被稱為“山越”,勢力日益強大,對東吳的統治構成嚴重威脅。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主孫權派遣“威武中郎將”賀齊征服歙縣金奇、毛甘,黟縣陳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縣東鄉地置始新縣,南鄉地置新定縣,西鄉地置黎陽、休陽縣,加黟、歙共六縣建新都郡。治所始新(故城在今浙江淳安縣西)。這是黃山市地域州郡一級行政設置的開始,從此這里成為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劃。
三國吳永安元年(公元258年),避吳主孫休名諱,改休陽縣為海陽縣。
西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滅吳國,改新都郡為新安郡,所屬新定縣改為遂安縣,海陽縣為海寧縣。新安郡轄始新、黝、歙、遂安、黎陽、海寧縣,郡治在始新縣。郡名新安,一說以祁門縣新安山為名,一說取其安定之意。
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并黎陽縣入海寧縣。梁普通三年(公元522年)劃吳郡壽昌縣入新安郡,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析歙縣華陽鎮置良安縣。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又析海寧、黝、歙各一部分重設黎陽縣。當時這里有兩個郡。一個是新設的新寧郡,轄海寧、黝、歙、黎陽縣,治所海寧;另一個為新安郡,轄始新、遂安、壽昌、良安縣,治所始新。陳文帝天嘉三年(公元562年)將新寧郡并入新安郡,黎陽縣并入海寧縣。新安郡轄歙、黝、海寧、始新、遂安、壽昌6縣。
隋朝重新統一中國。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始新縣為新安縣,并遂安、壽昌入新安縣,隸婺州。改新安郡為歙州,領海寧、黝、歙縣,治海寧(一說并黝、歙入海寧,劃歸婺州)。開皇十一年歙州轄黝、歙、海寧縣,治黝縣。開皇十八年取“休陽”、“海寧”各一字改海寧縣為休寧縣,郡治在萬歲山(又名萬壽山,即今休寧縣萬安鎮東古城巖)。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復改歙州為新安郡,轄休寧、黝、歙縣,郡治休寧縣。隋末動亂,大業十二年,歙縣人汪華起兵占據歙州及宣、杭、睦、婺、饒共6州,號稱吳王。王城即設于休寧萬安萬歲山,這便是萬歲山又稱為古城巖的來歷。次年遷往歙縣烏聊山。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華歸附唐朝,被封為越國公。復改新安郡為歙州,州治歙縣。并在歙縣設歙州總管,越國公汪華為總管府使,總管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軍事。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平睦州女子陳碩真起義,析歙縣地置北野縣。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平休寧人洪貞起義,劃休寧回玉鄉及樂平懷金鄉置婺源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為新安郡,轄歙、休寧、黝、北野、婺源縣。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歙州。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平方清起義,析歙、休寧地置歸德縣,析黟縣赤山鎮和饒州浮梁地置祁門縣,劃歙縣華陽鎮置績溪縣。大歷五年,廢北野縣入歙,廢歸德縣入休寧,歙州轄歙、休寧、黝、績溪、婺源、祁門縣,從此形成延續至清末達1700多年的“一府(州)六縣”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