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博物館簡介
永陵博物館(王建墓)是國家專題性博物館,園林環境優雅、鳥語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覽每日對中外游人開放。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永陵博物館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永陵博物館發展歷史
歷史
永陵博物館 (王建墓)是中國五代十國時期(907─967年)前蜀國開國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區繁華大街撫琴東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陽縣人,早年為唐朝將領,唐末戰亂時隨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廣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滅亡,王建遂占據成都稱帝,國號大蜀,歷史上稱前蜀。王建墓冢封土為圓形,高15米,直徑80余米。當地老百姓一直誤傳是諸葛亮的撫琴臺,并因此而成為當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發掘時才確知是王建的陵墓。
建筑構成
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構成,分前、中、后三室,室與室之間有木門間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東、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樂伎24人,分別演奏琵琶、 箏、鼓、笙、鈸、箜篌等樂器,人物造型優美,神態逼真,是2014年為止全國發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宮廷樂隊形象,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宮廷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都有很高價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頭戴幞頭,身著帝王服,腰系玉帶,神態安詳。王建墓雖被盜過,但墓室內仍出土有玉帶、哀冊、謚冊、謚寶,各種銀器及鐵豬、鐵牛等。這些文物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的建筑、音樂、舞蹈、服飾、朝廷禮制等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景點簡介
成都永陵是唐末五代時期前蜀國王建的墓地,門前就是成都市中區繁華的永陵路。
這座莊嚴肅穆的墓室是人們思古抒懷的常去之地,這里古樸幽靜的氣息使得不少前來參觀的游客肅然起敬,在墓室內放置著一樽棺槨,而其旁邊則矗立著十二樽威嚴的英雄武士雕像,此外在這里墻壁還精細地雕刻著二十四幅栩栩如生的樂伎像,它們翩翩起舞、姿態萬千,多種細節的雕琢使得眾多前來王建墓參觀探訪的游客贊嘆不已、感慨萬千。如今前來王建墓旅游觀光的游客與日俱增,而這里也使得不少游人收獲頗豐、不枉此行。
永陵的精髓是地宮,里面不管是王建的石像,還是其棺床周圍的石刻二十四樂伎、十二扶棺力士浮雕,都堪稱杰作,對研究唐及五代時期宮庭樂隊的建制、音樂史、樂器史等有很高價值。
大門右側的永陵博物館內,收藏了許多五代時期的精美文物,博物館門口還有相關的歷史書籍出售。
特色
永陵博物館的永陵即王建墓,位于成都市西門外三洞橋。王建(847~918),河南舞陽縣人,雖目不識丁,但作戰勇猛,被唐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稱帝,史稱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橋。1942年該墓被人們發掘確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藝術,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態,翩翩起舞,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
在棺床東西雕刻著由10種打擊樂器組成的鼓樂隊;在西面雕刻著由10種吹奏樂器組成的管樂隊;南面雕刻的是兩個樂隊領隊人,彈弄著琵琶和柏板。整個石刻樂隊,場面壯觀,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