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博物館簡介
客家博物館,泛指各地收藏、研究、展示客家歷史文化的各類博物館(及類似機構)。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客家博物館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客家博物館簡介
中國客家博物館是國內唯一收藏、研究、展示、傳承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館,是國內唯一代表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研究成果及研究方向的場所,是中華漢民族諸多民系中唯一的民系文化專題博物館。
博物館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投資1.3億元人民幣,以全球大客家的角度,分為“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主題展覽《客家人》,多角度詮釋全球客家歷史,深層次展陳客家民俗,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館。
從博物館獲悉,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是全國唯一的純客家地級市,更是全世界客家華僑的祖籍地和精神家園。在世界客屬第十二屆懇親大會上,梅州被尊為“世界客都”,成為維系全球客家人情感認同和文化根基的精神家園。
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五次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明清以來,梅州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后來居上。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擁有和保存著最典型的客家傳統文化。近幾個世紀以來,客家人又以梅州為基地,大量外遷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統計數字顯示,祖籍在梅州的華僑華人及港澳臺同胞超過360萬。客家華僑分布在世界各地,因此有人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客家博物館組成
為更好地收藏、展示、研究、傳承客家歷史文化,打造全世界客家人精神家園,梅州、市政府經三年籌建,于2008年元月建成總占地面積163.2畝、投資1.3億元、總建筑面積2.5萬平方米的中國客家博物館(原名為廣東客家博物館)。該館位于梅州城區東山大道,由主館客家博物館和分館黃遵憲紀念館、大學校長館、館組成。
主館占地面積5984.7平方米,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該館主題展覽《客家人》,從“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 五部分多維度詮釋全球客家歷史,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自去年4月8日開館以來,前來參觀的海內外嘉賓、學者、游客達30多萬人次。其所收藏、展陳的客家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激發著境外客家人的思鄉情結,紛紛回鄉尋根問祖。
黃遵憲紀念館,由黃遵憲書齋人境廬以及故居榮祿第和民居恩元第三處相連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組成,占地面積23畝。該館是收藏、陳列、研究近代中國著名愛國詩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黃遵憲的專題館,是梅州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恩元第設有《黃遵憲生平事跡陳列》及《黃遵憲藏書陳列》。文化積淀深厚的人境廬、榮祿第、恩元第,展現了晚清時期客家人生活的歷史風貌。
大學校長館,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紀40年代的磚混結構二進二層兩橫四合院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該館主要展示晚清以來梅州籍海內外大學校長、書記的生平事跡、學術成就及主要貢獻,分為葉劍英元帥與教育、院士校長、知名高校校長、普通院校校長、黨校及干部培訓類院校校長、成人高校類院校校長、港澳臺及海外院校校長、梅州教育發展簡史等八大部分24個展室,共展陳228位大學校長。
館,占地面積550平方米,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磚木結構二進二層杠樓式的客家傳統民居建筑。該館主要展示從辛亥革命以來至今(1911—2007)的梅州籍在中國軍事史上的風貌和歷史功績,分革命先驅、長征英杰、抗日名將、開國功臣、當代驕子、譜等六大部分13個展室,共展陳473位。
2009年2月,該館經國務院辦公廳批復同意冠名為中國客家博物館。今后該館在鞏固完善現有館藏和設施的基礎上,將以中國客家博物館為核心館,再興建客家匾額館、林風眠紀念館、謝志峰藏客家文物館、客家譜牒館、客家民間工藝館、客家書畫館等“衛星館”,加強陳列展覽和文物收藏、設施建設等擴展工作,確保2011年晉升為國家一級館。
客家博物館客家淵源
客家是一個民系而非一個民族,客家先民,歷盡艱辛,從中原展轉遷徙到南方,并在當時的“蠻荒之地”扎下了根,繁衍生息,千載不絕。一方面他們將中原地區的先進文明帶到所到之處,另一方面他們又與南方的古越等民族交流融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俗文化,而中國客家博物館則采用各種實物和材料來展現客家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令游客可以全面感受這個古老民系的歷史文化魅力。
客家的歷史可追溯到東晉時期,從兩晉相交之際(公元317年),經歷了五次大遷徙,在歷史長河中匯成了一首雄壯的歌曲。第一次大遷徙(公元317-589年)受五胡亂華、晉室南渡、南北朝對峙影響,部分中原漢人南遷停留在鄂豫南部以及皖贛沿長江兩岸,以及贛江上下游,少量抵達廣東大埔梅縣等地,移民仍操中州口音。第二次大遷徙(公元880-1126年),受唐末黃巢事變、五代十國及北宋戰事等影響,中原漢族移民的后裔再度南遷,落腳于皖南、贛東南、閩西南,及至與之接壤的粵東北邊界。第三次大遷徙(公元1127-1644年),受金人南下、宋室南渡、元人入主、明朝鼎革等影響,部分客家先民及在此期間形成的客家人,在客家大本營內遷移,人口重心先從贛南移到閩西,再轉移到粵東北,少量移居海外。此時,漢語客家話從北方話中分離出來。第四次大遷徙(公元1645-1867年),受滿州人南下入主等影響,部分客家人從客家大本營遷至廣東中部沿海及川、桂、湘、黔、贛、浙、臺等省,有的移居海外。第五次大遷徙(公元1867年之后),受太平天國運動、廣東西路事件及契約華工制等影響,部分客家人遷至廣東西南部、海南島以及海外各地。遷徙后仍講客家話。以上五次大遷徙在中國客家博物館得到了完整的解讀。
客家博物館展示客家文化
一踏入客家博物館展廳,隨處可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味:入口處白色花崗石鋪就的墻上雕刻著幾平米大的亻厓字(客家話意即“我”),觸動客籍觀眾心底的鄉情與自豪感。據說這是客家人使用頻率最高的標志性漢字,為客家文化所獨有。
中國客家博物館設有固定陳列《客家人》主題展覽,從全球大客家的角度,以《客從何來》、《客家風情》、《地標圍屋》、《人文秀區》、《客家騰飛》五部分,不僅回顧了客家先民五次大遷徙的歷史足跡,更全面展示出客家地區的漁、樵、耕、讀、婚、喪、壽、喜、祭祀等民風民情以及圍龍屋等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客從何來》展廳,觀眾可以見到以匾額、楹聯和供桌復原的典型的客家祠堂《光裕堂》、《紹南堂》,與大廳中央反映客家南遷歷史畫卷的遷徙柱相互輝映,而客家傳統服飾、農耕工具、中堂屏風等家居陳設展品,讓客家與漢文化的傳承關系變得清晰明了。
《客家建筑》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體系里獨具魅力的一個分支。在“地標圍屋”展廳,從老民居中拆下、重達數千斤的清初木梁架“坐鎮”全場,配合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黃泥、糯米飯夯成的三合土墻實物以及一個三圍圍龍屋模型、一排專業的建筑立面圖,將客家民居的內外結構特點與氣勢表現得透徹到位。
梅州人口500多萬人,是客家民系最終形成地和最大聚居地之一,是全國唯一的純客家地級市。從兩宋開始,中原漢民大舉南遷,經贛南、閩西到達梅州,最終形成相對成熟的、具有很強穩定性的客家民系。明清以來,梅州在經濟文化發展上后來居上,領先于其他客家地區。尤其是在文化上,梅州擁有和保存著最典型的客家傳統文化,成為國內著名的“文化之鄉”。
看了客家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