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傳播
編者按: 怛邏斯戰役不僅直接推動了中國造紙術的西傳,還連帶了中國的紡織、金銀制造技術、繪畫等傳入阿拉伯甚至更遠地方。杜環是一萬余唐軍俘虜中的一員,他是作為隨軍書記官參與怛邏斯戰役的。
造紙術的傳播
蔡倫(?—121)字敬仲,東漢桂陽郡人,漢和帝時,蔡倫入宮做皇帝的侍從,后來升任“尚方令”,負責管理皇室工場,監造各種器械。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在洛陽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火藥)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作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大大促進了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深刻地影響著世界歷史的進程。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使造紙的成功率更高,成本更低。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人類文化傳播的偉大發明。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里提到“紙”從“糸”。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造紙術的發明對于人類文明的傳播有巨大的作用,它使得文明的傳播速度更便捷、傳播成本更低,它促使了紙質書的出現,所以說這是一項極其偉大的發明。
751年,唐玄宗派高仙芝率軍從安西出發,在翻過蔥嶺、越過沙漠、在中亞名城怛羅斯城下與阿拉伯軍隊激戰,唐軍潰敗。怛邏斯戰役意外促進了中國文明的向外傳播。“四大發明”最早傳出的是造紙術,而造紙術的傳出與怛邏斯戰役有著直接的關系。唐帝國此役戰敗,共計一萬余唐兵成為戰俘,其中包括大量會造紙的工匠。不久后外部世界的第一個造紙作坊就出現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此時距大食第三任哈里發(相當于中國皇帝)奧斯曼派遣第一個譴唐使來華約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巴格達也出現了造紙作坊與紙張經銷商,之后逐漸擴展到大馬士革、開羅,以及摩洛哥與西班牙的一些城市。巴格達也好,撒馬爾罕也好,造紙技術是由來自中國的工匠師傅傳授的。中國的造紙工匠除了被俘后流落他鄉傳播造紙技術,也歪打正著地成為中阿文化交流的第一批使者。
怛邏斯戰役不僅直接推動了中國造紙術的西傳,還連帶了中國的紡織、金銀制造技術、繪畫等傳入阿拉伯甚至更遠地方。杜環是一萬余唐軍俘虜中的一員,他是作為隨軍書記官參與怛邏斯戰役的。杜環在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沿岸等大食境內游歷、居住達十多年之久,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個到過摩洛哥的人。在當時的阿拔斯王朝的大城市里,他不但發現那里已有來自中國的綾絹機杼,還親眼目睹一些中國工匠(金銀匠、畫匠及紡織技術人員)在當地工作。杜環于公元762年由海路返回中國,并將其游歷見聞著作成書,名為《經行記》,為中、外文化交往留下了寶貴的記錄。《經行記》原書失傳,但是其族叔杜佑在所著《通典》的邊防部分中摘引數段,轉載了其在阿拉伯的所見所聞。中國文明就是這樣傳授給阿拉伯人,后來再由他們傳往更加遙遠的歐洲……這幾乎成為中世紀東西文化傳播的固定模式,怛羅斯戰役被俘的士兵成為中國文明大規模傳向西方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