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芙樂爾巡洋艦和十月革命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為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的一艘裝甲巡洋艦,這艘傳奇的巡洋艦經歷了三次革命和四場戰爭,因參加十月革命而聞名于世。2014年9月21日,117歲的阿芙樂爾號被拖往海軍部造船廠進行維護和修理,為2017年的十月革命100周年慶典做準備。
阿芙樂爾巡洋艦和十月革命
波羅的海艦隊中第一艘升起革命旗幟的戰艦就是“阿芙樂爾”號。
1917年11月6日,夜幕降臨,“阿芙樂爾”號的政委A·B·別雷舍夫接到了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的命令:配合赤衛隊發動起義,奪取政權。
“阿芙樂爾”艦上的革命水兵的當務之急就是控制尼古拉耶夫橋,保障赤衛隊向市中心開進的道路暢通。很快,巡洋艦點火起錨,沿河道駛向大橋。因為俄軍防守薄弱,革命水兵們輕松取勝,占領了大橋。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上午10時,“阿芙樂爾”號上的電臺播發列寧起草的《告俄國公民書》,向全世界宣布蘇維埃已經掌握了政權。
但是,俄軍仍然以冬宮為據點頑強抵抗。拿下冬宮成了革命成功的標志。“阿芙樂爾”號的第二個任務就是:發出攻打冬宮的信號!
“1917年11月7日9時40分,別雷舍夫政委果斷命令:“艦艏炮,準備!”“喀嚓”一聲,152毫米口徑的空包彈被推入炮膛。大家默默地等待著最后的命令。偌大的軍艦一片寂靜。“放!”別雷舍夫的命令幾乎是喊出來的。
“轟!”“阿芙樂爾”號震天撼地的巨響劃破了黑暗。霎時,四周的大炮跟著一起怒吼。一顆顆炮彈在夜空中呼嘯。起義的隊伍如潮水般從四面八方沖向冬宮。
“阿芙樂爾”號也不甘觀戰,開始用實彈向冬宮轟擊。巨大的宮殿顫抖起來。頃刻間,冬宮內一片火海……”
90多年前的11月7日,停泊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軍艦“阿芙樂爾”號(下圖)上突然發出了幾聲炮響。炮彈的火光劃破了寂靜的夜空,炮聲驚動了城市的居民。炮聲過后,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武裝力量,向冬宮發起了總攻,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起蘇維埃政權。由此,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宣告誕生。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蘇俄成就舉世皆知:它突破了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三百年來一統天下的巨大危機;它把一種新的人類解放福音帶給世界;它用三十年時間完成了西方用兩百年才完成的工業化,它把一個愚昧、落后、腐朽的三流國家改造成了一個超級大國;它在抵抗并粉碎納粹德國的世界性大戰中居功厥偉;它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它的原子彈、氫彈足可以將全世界摧毀五十次以上;它的電影、文學、芭蕾舞和奧運獎牌使整個西方相形見絀;它所主宰的半個世界遠比另外半個世界更高尚、更無私、更有前途。十月革命的勝利,還推動了中國等亞洲國家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促使一系列亞歐國家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毛澤東曾說,十月革命“改變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方向,劃分了整個世界歷史的時代”。
然而世界風云變幻,令世人無從猜析。在“帝國主義最薄弱的環節實現突破”后,社會主義蘇聯國力劇增,擊敗德國法西斯,與美國抗衡40多年,就是這樣一個橫跨歐亞的超級帝國,卻在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外交諸方面并無重大危機時,戲劇般地坍塌了,最終在1991年底走到了盡頭。盡管蘇聯已經解體,列寧和十月革命卻未被遺忘。行走在莫斯科街頭,那段紅色歲月留下的印記無所不在。在莫斯科紅場,列寧墓依然矗立,一些廣場上的列寧雕像,仍如過去一樣注視著遠方。而以“列寧”和“十月革命”命名的道路、工廠和地鐵站在俄羅斯數不勝數,它們也在時刻追憶著過去的那段歷史。
歷史的塵埃雖漸漸消散,但無論對俄羅斯還是曾受十月革命影響的國家來說,那都是無法抹去的一段記憶,認人們記住這個“永遠的節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