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一些天象記錄
天文學所研究的對象涉及宇宙空間的各種物體,大到月球、太陽、行星、恒星、銀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個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體以至分布在廣袤宇宙空間中的大大小小塵埃粒子。天文學家把所有這些物體統稱為天體。地球也是一個天體,不過天文學只研究地球的總體性質而一般不討論它的細節。另外,人造衛星、宇宙飛船、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的運動性質也屬于天文學的研究范圍,可以稱之為人造天體。
天文學始終是哲學的先導,它總是站在爭論的最前列。作為一門基礎研究學科,天文學在不少方面是同人類社會密切相關的。時間、晝夜交替、四季變化的嚴格規律都須由天文學的方法來確定。人類已進入空間時代,天文學為各類空間探測的成功進行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學也為人類和地球的防災、減災作著自己的貢獻。天文學家也將密切關注災難性天文事件——如彗星與地球可能發生的相撞,及時作出預防,并作出相應的對策。
下面小編給你看最早的一些天象記錄
天文學是人類最早發展起來的自然科學之一。我國的天文學歷史悠久,成就舉世矚目。在望遠鏡發明之前,我國天象觀測的數量和質量,在世界上無與倫比。我國古代大量的天象記錄,年代連續,詳細完備,準確性高,而且時間大都早于世界各國。
最早的日食記錄
夏代,已經很重視天象的觀察,“觀象授時”成為一種國政。據《尚書·夏書》記載,夏代仲康時期,負責觀測天象的官員羲和失職,沒能及時預告日食,以至當這次日食現象出現時,人們不知發生了什么怪異的事變,驚慌失措,亂成一團。夏代仲康時期距今約四千多年,這次日食的記錄,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最早的彗星記錄
彗星是繞著太陽旋轉的一種星體,它的體積龐大,密度很小,通常在背著太陽的一面拖著一條掃帚狀的長尾巴,因而人們又稱它為“掃帚星”。據《春秋》一書記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這里說的星孛,就是著名的哈雷彗星,魯文公十四年是公元前613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年,這次彗星的記錄,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彗星記錄。
最早的流星雨記錄
地球在繞太陽運行的路程中和流星群相遇時,流星成群出現,如下雨一樣,稱作“流星雨”。據《左傳》一書記載,“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距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這次流星雨的記錄,是我國、也是世界上關于流星雨最早的詳細可靠的記錄。
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漢書·五行志》記載,西漢“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詳細敘述了黑子出現的時間和位置。西漢河平元年是公元前28年,距今已有二千余年。這次太陽黑子的記錄,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事實上,我國還有比這更早的太陽黑子記錄。約成書于公元前140年的《淮南子》,有“日中有踆(cūn村)烏”的記載,“踆烏”就是黑子的形象。《漢書·五行志》還記載,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四月,日黑居仄(zè),大如彈丸”,意思是說,太陽邊側有成傾斜狀的黑子,大小和彈丸差不多。
最早的新星記錄
有些星原來很暗弱,但是在某個時候,它們的亮度突然增強,亮度增強幾千到幾百萬倍的叫做新星,增強一億到幾億倍的叫做超新星。以后它們的亮度又逐漸減弱,經過幾年或十幾年的時間亮度又恢復到原狀,好像在星空作了一陣客似的,因此新星和超新星也稱為“客星“。漢代,我國對新星的出現就已有了系統的記錄。《漢書·天文志》中記載,西漢“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見于房。”這里說的“房”是二十八宿中的房宿,相當于現在的天蝎星座頭部。西漢元光元年是公元前134年,距今已有二千多年,這次新星的記錄,是我國最早的新星記錄。國外對這顆新星雖然也有記錄,但是很簡單,時間不夠具體,也沒有標明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