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軍為什么進行兵團作戰
在1940年下半年, 彭德懷指揮 八路軍一二九師和 晉察冀軍區等共105個團20余萬兵力,對華北地區 河北山西的 日偽軍發動了一次進攻戰役。這次戰役共進行大小戰斗1800余次,攻克據點2900余個,殲滅日偽軍45000余人,給日偽軍以沉重打擊 ,鼓舞了 中國軍民抗戰的斗志,增強了必勝的信心。
八路軍在華北進行了一次百團大戰。百團大戰給研究者留下了不少難以解開的謎。八路軍為什么會進行大兵團作戰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游擊戰著稱。為什么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于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采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并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毛澤東1940年7月6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1940年11月9日語)”,希望通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余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余公里鐵路、3萬余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絡,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由于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
再次,八路軍的隊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40年6月7日,八路軍總部公開宣布:抗戰以來,八路軍正規部隊已由3年前的4萬多人發展到50萬人,創造了包括將近1億人口的解放區和游擊區。八路軍總部還于1940年7月7日公布:3年來八路軍收復縣城150座,斃、傷、俘敵偽40萬人。抗擊的日軍達40萬,占侵華日軍總人數的58%,并抗擊了全部偽軍。
八路軍的實力還在反擊國民黨頑固派的進攻中得到了體現。1939年冬季和1940年春,八路軍對頑固派的進攻進行了自衛反擊,閻錫山的晉軍因此而遭受重創,朱懷冰的第九十七軍基本被殲滅,石友三的第六十九軍大部被殲。彭德懷認為,“在打了反磨擦戰役之后,必須打反日的百團大戰,表示我們是為了抗日才反磨擦的。這才能爭取廣大的中間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