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之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戰役發生于1937年9月中旬,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中的一場戰役,由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所領導,歷時一個月,屬中等規模戰役。由于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占領大同后,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伏擊日軍輜重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而高漲了中華人民的反侵略志氣,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
平型關戰役發生于1937年9月中旬,是對日抗戰期間太原會戰中的一場戰役,歷時一個月。為了配合友軍作戰,保衛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了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1937年9月上旬,根據作戰計劃,八路軍115師開赴平型關附近。平型關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是晉東北的一個咽喉要道,兩側峰巒迭起,陡峭險峻,左側有東跑池、老爺廟等制高點,右側是白崖臺等山嶺。在關前,是一條由西南向東北延伸的狹窄溝道,是伏擊殲敵的理想地。2日,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團一部,由靈丘向平型關進犯,并占領東跑池地區。23日,115師決心抓住日軍驕橫、疏于戒備的弱點,利用平型關東北的有利地形,以伏擊手段殲敵,并召開連以上干部會議,進行深入的戰斗動員。
24日深夜,115師利用暗夜和暴雨,秘密進入白崖臺等預置好的戰斗陣地。25日拂曉,日軍第五師團第21旅后續部隊乘汽車100余輛,附輜重大車200余輛,沿靈丘—平型關公路由東向西開進。7時許,該部全部進入第115師預伏陣地。第115師抓住戰機,經過激烈戰斗,全殲被圍日軍,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共殲滅日軍1000多人,擊毀汽車近百輛,繳獲輕重武器數百支。它表明,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忽視的抗戰力量。
延伸閱讀:
平型關戰役是中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平型關戰役消滅日軍1000多人,從整個抗日戰爭的歷史看,不是大仗,但它震動全國,意義深遠。
平型關戰役老照片第一,抗戰以來,中國軍隊英勇奮戰,但沒有獲得很好的戰績。其時,南線的淞滬會戰一直處在膠著狀態,中國軍隊傷亡嚴重。保定、石家莊等大城市和平漢、津浦路北段的大片土地迅速淪陷,閻錫山的晉軍也是連續喪師失地。平型關戰斗干凈利索地消滅千馀日軍,是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因此,國民黨政府稱:“此為華軍在平綏線之空前勝利。”它給予在侵華以來橫沖直闖的日軍沉重的打擊,尤其因為打擊的是日軍的王牌師團,因此這個打擊就對日軍特別沉重,也就特別有意義。而它更重大的意義,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斗志,正如時任國民黨第二戰區戰地動員委員會主任委員續范亭所指出的:平型關戰役的特別意義,“在于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提高中國人民的士氣。”
第二,平型關戰役對日軍的痛擊,既打破了日軍突破平型關、打擊中國第二戰區部隊,從右翼配合日軍華北主力在平漢路作戰的戰略企圖,又頓挫了日軍向山西腹地深入的進攻勢頭,挫傷了日軍的銳氣,使之再不敢貿然深入,為中國方面部署忻口會戰提供了時機,從而也就有力地支援了中國正面軍隊的抗戰。
第三,八路軍以遠遠不如國民黨軍隊的簡陋裝備,用甚至當時民間武裝都看不起的武器,主動迎戰日軍的主力師團,并且首戰大捷,突出地顯示了八路軍的戰斗力,因此極大地提高了八路軍的威信,提高了中國共產黨的威信。
第四,平型關戰役增進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抗日戰爭規律的認識。毛澤東根據平型關戰役的經驗,在1937年9月29日進一步提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根本方針是爭取群眾,組織群眾的游擊隊。在這個總方針下,實行有條件的集中作戰。”不久,他把它概括為“獨立自主的游擊戰和運動戰”,從而完善了中國共產黨對領導抗日戰爭的作戰指導思想。
第五,這次戰役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繳獲大批軍用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