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的政治科學發展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歷之子,華夏族(漢族)人,西周奠基者。季歷死后由他繼承西伯之位,又稱西伯昌。共在位50年。其子武王姬發有天下后,追尊他為文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周文王姬昌的政治科學發展,希望對你有用!
周文王姬昌的人物簡介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歷之子,華夏族(漢族)人,西周奠基者。季歷死后由他繼承西伯之位,又稱西伯昌。共在位50年。商紂時為西伯("伯爵"),建國于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釋歸。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其子武王姬發有天下后,追尊他為文王。
周文王姬昌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官制,更為繁雜。周王左右的輔佐為太師、太傅、太保,合稱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務官、事務官和地方官)、四方(諸侯和方國、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員為:總攬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禮儀的太宗、掌歷法記事的太史、掌祈禱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稱六卿,六卿的僚屬,總稱為卿事寮。王朝還有掌土地和農人的司徒、掌百工職事的司空、掌軍賦軍政的司馬、掌版籍爵祿的司士、掌刑罰的司寇,合稱五官。為王室服務的內廷事務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師、少傅、少保),有道、輔、弼、承四輔,有膳夫、綴衣、小臣、寺人、內豎、閽者、門尹、司王宥、火師、水師、大酋、太仆、御、右、萃車、趣馬、師氏、虎資、輿人、醫、藝人、隸人、太子宮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國,稱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諸侯。王朝有時派使臣到諸侯國任監國。
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仿照王室設置百官有司,成為相對獨立的政權,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分掌政務、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級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礎上世襲,而且文武不分,平時治民,戰時就是各級將領。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國、都、邑、野、鄙。周王和諸侯的都城為國,諸侯國中的大城為都,小城為邑,此外的地方稱為野或鄙。
周文王姬昌的科學發展
中華科學、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易經》最早提出"天文"的定義。《周易》雖然成書于戰國時期,但他表達的確實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易·系辭》說:"天垂象,見吉兇,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陰陽思想,對中國天文學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周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后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復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于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后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