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初兵學奠基人姜子牙
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中國著名歷史人物,商末周初人。姜姓,呂氏,名尚,一名望,字子牙,或單呼牙,別號飛熊,因其先祖輔佐大禹平水土有功被封于呂,故以呂為氏,也稱呂尚。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周初兵學奠基人姜子牙,歡迎大家閱讀。
周初兵學奠基人姜子牙
相傳姜子牙72歲時在渭水之濱的磻溪垂釣,遇到了求賢若渴的周文王,被封為“太師”(武官名),稱“太公望”,俗稱太公,被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子牙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紂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
姜子牙人物成就
治理齊國
姜子牙在齊國的時候,修明政事,順其風俗,簡化禮儀,開放工商之業,發展漁業鹽業優勢,因而人民多歸附齊國,齊成為大國。到周成王年幼即位之時,管蔡叛亂,淮夷也背叛周朝,成王派召康公命令太公說:“東至大海,西至黃河,南至穆陵,北至無棣,此間五等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討伐。”齊因此可以征討各國,形成大國、定都營丘。
軍事韜略
姜子牙是一位滿腹韜略的賢臣和非凡的政治、軍事家,一直受歷代統治者崇尚,這在《詩經》等唐朝以前的許多史料及文學作品中頌文頗多。唐太宗即位后,外夷相侵,內患未除,政局動亂,國家面臨著百亂待治,百廢待興的情況,為了達到“安人理國”的目的,便自稱他是姜子牙的化身,在磻溪建立太公廟,他用這一舉動告訴人們,他要象周文王訪賢并重用姜子牙那樣的賢臣良將,他后來果然得到了一大批治世理國的人才,終于實現了“貞觀之治”。唐玄宗為求國內安寧,需要像姜子牙那樣披肝瀝膽,嘔心瀝血,忠貞不二的勤勉事主的人才,便于公元731年(開元十九年)敕令天下諸州各建一所太公廟。并要求以張良配享,在春秋仲秋月上戊日祭祀。每當發兵出師或各將領及文武舉人應詔,都要先去太公廟拜謁。公元739年(開元二十七年)追謚姜子牙為“武成王”,成為中華民族“武”圣人。公元1072年(宋神宗熙寧五年)為抵御外寇入侵,下令要求各軍事將領必讀《太公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