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的生平故事介紹
伯夷(生卒年不詳),商末孤竹國(今河北盧龍西一帶)人,商紂王末期孤竹國第七任君主亞微的長子,弟亞憑、叔齊。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伯夷的生平故事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伯夷的生平故事介紹
三千年前,秦皇島一帶正是孤竹國管轄的區(qū)域。這個古代方國建國很早,歷經(jīng)了商和西周兩個朝代。當時它的管轄區(qū)域,據(jù)考古資料表明,大體包括現(xiàn)在秦皇島市的全部,唐山市的東部和遼寧省的西南部,都城在現(xiàn)在的盧龍縣城附近。這個古老的方國當時的經(jīng)濟,文化都比較發(fā)達,有大量飼養(yǎng)牲畜的畜牧業(yè)和可以用剩余糧食釀酒的農(nóng)產(chǎn)品。從這個國家取名觚竹來看,它是以兩種用以書寫的文具,借代作國名,這就反映了這個國家已經(jīng)有比較高的文化。
到了商朝后期,在這個國家出現(xiàn)了夷齊讓國的美談。原來那時的孤竹國君生了三個兒子,孤竹國君姓墨胎氏,長子名允字公信,即后來謚號為伯夷。幼子名智字公達,即后來謚號為叔齊。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齊為嗣子,繼承孤竹國君的事業(yè)。后來孤竹國君死了,按照當時的常禮,長子應該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卻說:“應該尊重父親生前的遺愿,國君的位置應由叔齊來作。”于是他就放棄君位,逃到孤竹國外。大家又推舉叔齊作國君。叔齊說:“我如當了國君,于兄弟不義,于禮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國外,和伯夷一起過流亡生活。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好立了中子繼承了君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儒家學派,對這種行為非常贊賞,評論這種事情說:“能以國讓,仁孰大焉,伯夷順乎親,叔齊恭乎兄。”對他們給以很高的評價。
伯夷和其弟弟叔齊生活在殷紂失道、西周興起的王朝更替之時。他們本來是遼西諸侯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后來因為兄弟之間互相謙讓,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親留下來的位置,而先后逃出,準備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趕到了西伯的地界,卻正趕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繼承王位,并準備東向伐紂。伯夷和叔齊于是攔住武王的戰(zhàn)車,向他進言說:“你父親剛死,還沒有下葬,就輕用刀兵,這能說得上是孝嗎?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動武殺害自己的君主,這能稱得上是仁嗎?”可以想見,如此不留情面的質(zhì)問,肯定弄得“正義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尷尬,于是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運的是,當時姜太公也在場,可能是看著這兩位老先生實在可憐,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著周武王承擔上出師未捷即殺害無辜老人的名聲,所以出面幫助伯夷、叔齊躲過了這一劫。然而,這哥倆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權(quán)終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奪得了整個天下之后,他們兩個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線,跑到首陽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終餓死在山中。
伯夷相關(guān)評論
孔論伯夷
伯夷的讓國和不食周粟,以身殉道的行為,得到了儒家的大力推崇。當子貢問孔子“伯夷叔齊何人也?”孔子立即回答說:“古之賢人也。”又問:“伯夷叔齊對所作的事不覺得后悔嗎?”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仁,沒有什么后悔的。”后來又進一步的說:“齊景公有馬千駟,死之日,民無德而稱焉。伯夷叔齊餓于首陽之下,民到如今稱之,其斯之謂與。”原來伯夷叔齊的行為正符合儒家的價值觀。儒家認為,人生價值不在于你能獲得什么功名利祿,而在于你對社會作出了什么貢獻,在后世對你的評價中來體現(xiàn)人生價值,這就是所謂的留名千古。所以孔子強調(diào)說:“伯夷叔齊……奮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聞者莫不興起也,非圣賢而能若是乎!
看了“伯夷的生平故事介紹”還想看:
1.李贄生平簡介
2.感悟人生價值的哲理散文